医生是怎么诊断抑郁症的?

难道去看病的人都是抑郁症吗 医生怎么诊断的 怎么确定的
还有药到底要吃多久 怎么停 一定要吃药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7
以下是我自己写的,会对你有用的。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其中迷信的部分我们不要信,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神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你就没有真正用它,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可笑的是,世上的许多人恰恰喜欢这样做,还美其名说坚强,其实,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帮更多的人解决苦恼。当我们知道心理的方法后,对于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都能从容面对,而且可成为别人的心理辅导老师,不会再谈心理色变了。 欢迎复制。
第2个回答  2008-11-05
典型的抑郁症,诊断难度不大。但情感性障碍,包括抑郁症在内,其临床症状的变异现象普遍存在,非典型病例并不鲜见,给诊断增添了难度,误诊屡见发生,甚至导致自杀身亡等本可避免的严重后果。就情感性障碍误诊总体而言,将精神分裂症误诊为情感性疾病较少。反之,情感性障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等其它精神疾病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60年代至80年代初误诊率颇高,1982年曾有学者报告,误诊率达42.5%之高,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抑郁症被误诊为其它精神疾病。

抑郁症的误诊由来已久,原因复杂。究其根本是诊断概念的差异。众所周知,精神病学的先祖、德国精神病学家布鲁勒(克雷丕林)对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的诊断十分强调疾病的过程和结局,他强调精神分裂症早年起病、慢性进展以及结局为“痴呆”(精神衰退)三要素。对躁郁症则强调周期性反复发作。发作间期人格完整、精神状态正常和预后良好的特征。另一位在精神病学发展史中地位显赫,在学术上对后人影响颇深的权威布鲁勒对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的诊断,在概念上与克氏都有明显的差异,他十分强调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不协调性,即所谓分裂现象在诊断中的价值,认为精神分裂症不一定发病于早年,且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不一定全部患者均精神衰退,从而被后人引伸出预后良好的不一定是躁郁症的观点。上述两位权威学者在精神病学发展史中贡献卓著,其学术理论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流芳百世。正因如此,他们对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在诊断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后人在这两种疾病诊断上的长期纷争与紊乱,特别是在不典型病例的诊断上,两病间的交叉诊断现象,乃至误诊常有发生,进一步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之间,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之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关两种疾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资料如发病率、患病率等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我国在60年代至80年代初,曾有过较为突出的表现。在此期间,不少坚持布鲁勒诊断观点的精神科医生,对临床上只要显露有不协调症状或幻觉妄想的病例,不加分析地就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导致了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扩大化,不少躁郁症被误诊。客观地说,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此种现象已得到明显的纠正,但是,旧的诊断概念的影响依然未彻底铲除,抑郁症误诊所致的“悲剧”,自杀身亡仍常有发生。

诊断概念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差异导致抑郁症误诊大多集中表现在疾病现象学的错误判断与评估上。在诊断抑郁症时,过分强调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行为抑制所谓“三低”症状的典型性,对于那些抑郁心境表现不够充分、或所谓“三缺一、三缺二”的非典型病例,往往犯轻率排除抑郁症诊断的错误。在接触病人时,只注意症状的外部表现。忽视患者的内心体验,往往造成对症状的错误判断,就可能将抑郁症严重抑制所致的面无表情错判为精神分裂症的情感淡漠。同样,抑郁症患者的思维及言语的抑制,亦可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思维贫乏,等等这些均为导致误诊增添了错误的依据。

然而,导致抑郁症误诊最为多见、同时又最有争议的因素是躁郁症发作过程中,是否可伴有一贯性的,与情绪障碍同生共灭的精神病性症状,即所谓精神分裂样症状。尽管争论的结果是肯定的,而且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以及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中已明文规定,无论是躁狂或抑郁发作,严重时可出现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幻觉等与心境不协调症状,就毫不犹豫地首先考虑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甚至对同时伴有抑郁症特征、明显的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以及既往发作史的事实而不顾,轻率地抛弃抑郁症的可能性,或在诊断上犹豫不决,对恶性度相当高、随时可产生严重后果的自杀观念泰然处之,不及时 采取积极的防范和治疗措施。诊断上的一念之差和优柔寡断,往往导致自杀身亡等不可挽回的恶果,令人痛心疾首。

还应指出,抑郁症发作次数的多寡和追踪观察时间的长短与误诊有密切关系。发作次数越多,追踪时间越长,误诊率越低。对于第一次抑郁发作,诊断上有困难的病例,除了有自杀观念或行为的病例要及早采取防范和治疗措施以外,可延长追踪观察时间,或命名用诊断性治疗方法以免于误诊。

避免抑郁症的误诊,提高抑郁症的诊断水平,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抑郁症病因学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结果。然而,这毕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现今,减少抑郁症误诊至关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对抑郁症临床现象学不典型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抑郁症误诊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意识,“警钟长鸣”方可防“患”于未然。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一般的症状是 悲观厌世 想自杀 失眠 脑子变迟钝了 工作效率下降

对任何事务失去兴趣。 有这里边的几个一般就是个

完了给你一些测试题叫你做 最后根据测试结果的分数 来断定你是否是抑郁

我也得过抑郁症 抑郁症是大脑里的一种物质分泌少了从而导致人对情绪控制能

力的减弱 所以吃药应该也很正常 我就是吃的药没感觉有什么不好吃上第1天

脑袋里就跟少块砖头是的满轻巧 医生说为了防止复发一般最少得吃半年

我是吃了几天就好了 剩下在吃的话应该就是预防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21
高中同学因为家人对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导致她患有较严重的抑郁症,后来她家人带她来徐州心理卫生服务站治疗,治疗了一段时间,她的抑郁症竟然好了,看来这家医院真的很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