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学与家庭社会学的关系

请详细些 谢谢

家庭社会学
family,sociology of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产生与发展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婚姻家庭的论述。但是,把家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在19世纪之后,19世纪40 年代有关家政学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随后,美国在学校中开设家政学课程,成立家政学会。19世纪中叶, 社会学学科形成,促进了对家庭研究的学科化。家庭社会学很快就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一般认为,法国早期社会学家F.勒普累和德国社会学家W.H. 里尔是家庭社会学的奠基人。勒普累在A.孔德的影响下,对欧洲矿工及其他工人的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发表了《欧洲工人》和《家庭组织》两部著作。他对家庭的经济生活作了剖析,所采用的访问法、问卷法,以及家庭经济分析技术等,仍应用于家庭研究和整个社会学研究之中。里尔于1855年出版《家庭》一书,他通过观察和询问,指出家庭出现了危机,主张改革家庭,重建家庭。
家庭社会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偏重于家庭演化理论的研究。②20世纪初~50年代,从注重家庭历史的研究转向对家庭现状的研究。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 研究方法上的多学科、多层次,研究内容上的面向未来,是这一时期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研究的内容与流派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家庭制度、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家庭管理、家庭观念、家庭的演化等。主要理论流派在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大多是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造成的。这些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未在体系上形成有重大分歧的学说或学派。家庭社会学的不同学说,较多的情况是触及到它的理论研究,在家庭理论上出现分歧。
家庭社会学在中国 辛亥革命时,秋瑾等提出过“家庭革命”的口号。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家庭社会学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鲁迅、向警予等都曾就家庭理论问题发表过文章,抨击封建家庭观念。在30年代,社会学家孙本文、李景汉、言心哲、潘光旦等对家庭社会学的研究都作出过贡献。40年代,费孝通出版了《生育制度》,代表了当时中国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水平。1930~1948年,中国社会学界共举行过9届社会学大会,每届议题都讨论到家庭问题。193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届社会学大会,则以婚姻家庭理论为中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以后,探讨家庭理论的文章激增。随着社会学在中国的重建,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也在中国逐步恢复。1981年10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3年出版了中国重建社会学后的第一本家庭社会学专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6
没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