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使读者对王朗留下了印象。其实,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骂死的。

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早年师从杨赐(汉灵帝时曾任太尉)学习经学,后一度为官。杨赐死去那年,他为老师举哀行服而弃官。后受徐州刺史陶谦的援引,又因劝说陶谦勤王有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太守任上,王朗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当时孙策渡江略地势如破竹,身为汉吏的王朗,明知不敌,挺身一战。及败,携老母、家口由海路一直逃到东冶(今福建福州市),最终被穷追不舍的孙策部众逼降,孙策命人将其留置曲阿(今江苏丹阳)。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奉献帝于许昌;建安三年,曹操以朝廷名义征辟王朗。孙策遂派人遣送;王朗辗转江海,积年方至。

王朗虽任曹操属官,然恐未必为曹操所笃信。《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请(王朗)同会,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米饭也。’朗仰而叹曰:‘宜适难值!’太祖问:‘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此条意思并不难解。《说文解字注》引《仓颉篇》云:“‘啁’,调也,谓相戏调也,今人‘啁’作‘嘲’”。而“秔米”,即“粳米”。曹操的意思是,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可见“太祖请同会”,是宴会。在宴会上气氛轻松,相互嘲戏,本属士大夫间寻常之事。然而阿瞒提及王朗最伤心的往事,不亦太咄咄逼人乎?所以,王朗兴叹,且答以“宜适难值!”意思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又解释说,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妙用“折”字的一字多义,回答得机敏、得体,既不失嘲戏之旨,又避免触怒对方,可谓不卑不亢。王朗之才学与应对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注又引《王朗家传》说,王朗自小和沛国名士、莒县令刘阳交友。当初,刘阳认为曹操将不利于汉室,想除掉他。刘阳死后,曹操要杀他儿子报仇。其子恐慌,无处逃遁。刘阳故旧虽多,无敢藏者。王朗接纳、隐藏他多年。及从会稽回许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开解,曹操才不予追究。刘阳的门户因此得以保全。

以上所举,都可说明王朗是个饱学笃行的儒者。于忠孝不亏;与朋友交,能笃信而敢于铤险担当。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录其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奏议论记”诸作,并称“咸传于世”,在晋代犹置于学官。裴松之《三国志注》还引《魏略》所载,称曰:“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确是一个以德立世、才器兼备,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4

是被诸葛亮骂后,气血郁积,大叫一声,一跤跌死于马下。

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记载为:“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其中原文翻译成现代话就是:

我原来以为,你作为汉朝大臣老元,必定有高明的见解,谁会预料竟然讲出这等猥琐的语言!我有一句忠告,各位耐心静听:当年桓、灵二帝的时代,汉室被篡替,宦官造成祸害;国家乱了时日凶恶,四方敌人骚扰。

黄巾之乱之后,董卓等乱臣贼子一个接一个,劫持汉帝,残暴地对待百姓生灵。只因为国家朝廷上,都是榆木脑袋瓜子在为官从政;官宦之间,都是没有良心的家伙享用国家俸禄。狼心狗肺的大小官员,遍及整个朝政;奉承拍马的家伙,一个个把持朝政。

使得国家成废墟,老百姓遭殃。我一直知道你的来历:世代所居东海之滨,开始是从举孝廉进入仕途。按照道理应该辅助君主和国家,安定汉室的天下兴旺刘氏的基业;怎么会聊到你居然反而帮助逆臣贼子,与他们一同谋取篡位!真的是罪恶深重,天地不容!现在,天底下的人们,个个想吃你的肉!

今天,幸运的是老天不让汉室绝亡,我大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我今天奉汉嗣君(刘禅)的旨意,带着大军讨伐乱臣贼子。你既然成为溜须拍马的佞臣,就老老实实地当缩头乌龟算了;居然敢在我大军面前,狂妄地胡说什么“天数”!你个白头老儿!白胡子的老贼!你今天就将死到临头了看你有什么脸面去见我汉室二十四帝!你个老东西快退下!可以叫别的反臣上来和我决一死战!

所骂可谓淋漓至尽,所以王朗听了之后,居然气血郁积,大叫一声,一跤跌死于马下。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第2个回答  2018-03-08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其实,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骂死的。 

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早年师从杨赐(汉灵帝时曾任太尉)学习经学,后一度为官。杨赐死去那年,他为老师举哀行服而弃官。后受徐州刺史陶谦的援引,又因劝说陶谦勤王有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太守任上,王朗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当时孙策渡江略地势如破竹,身为汉吏的王朗,明知不敌,挺身一战。及败,携老母、家口由海路一直逃到东冶(今福建福州市),最终被穷追不舍的孙策部众逼降,孙策命人将其留置曲阿(今江苏丹阳)。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奉献帝于许昌;建安三年,曹操以朝廷名义征辟王朗。孙策遂派人遣送;王朗辗转江海,积年方至。 

王朗虽任曹操属官,然恐未必为曹操所笃信。《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请(王朗)同会,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米饭也。’朗仰而叹曰:‘宜适难值!’太祖问:‘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此条意思并不难解。《说文解字注》引《仓颉篇》云:“‘啁’,调也,谓相戏调也,今人‘啁’作‘嘲’”。而“秔米”,即“粳米”。曹操的意思是,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可见“太祖请同会”,是宴会。在宴会上气氛轻松,相互嘲戏,本属士大夫间寻常之事。然而阿瞒提及王朗最伤心的往事,不亦太咄咄逼人乎?所以,王朗兴叹,且答以“宜适难值!”意思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又解释说,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妙用“折”字的一字多义,回答得机敏、得体,既不失嘲戏之旨,又避免触怒对方,可谓不卑不亢。王朗之才学与应对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注又引《王朗家传》说,王朗自小和沛国名士、莒县令刘阳交友。当初,刘阳认为曹操将不利于汉室,想除掉他。刘阳死后,曹操要杀他儿子报仇。其子恐慌,无处逃遁。刘阳故旧虽多,无敢藏者。王朗接纳、隐藏他多年。及从会稽回许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开解,曹操才不予追究。刘阳的门户因此得以保全。 

以上所举,都可说明王朗是个饱学笃行的儒者。于忠孝不亏;与朋友交,能笃信而敢于铤险担当。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录其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奏议论记”诸作,并称“咸传于世”,在晋代犹置于学官。裴松之《三国志注》还引《魏略》所载,称曰:“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确是一个以德立世、才器兼备,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第3个回答  2017-12-31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使读者对王朗留下了印象。其实,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骂死的。

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早年师从杨赐(汉灵帝时曾任太尉)学习经学,后一度为官。杨赐死去那年,他为老师举哀行服而弃官。后受徐州刺史陶谦的援引,又因劝说陶谦勤王有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太守任上,王朗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当时孙策渡江略地势如破竹,身为汉吏的王朗,明知不敌,挺身一战。及败,携老母、家口由海路一直逃到东冶(今福建福州市),最终被穷追不舍的孙策部众逼降,孙策命人将其留置曲阿(今江苏丹阳)。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奉献帝于许昌;建安三年,曹操以朝廷名义征辟王朗。孙策遂派人遣送;王朗辗转江海,积年方至。

王朗虽任曹操属官,然恐未必为曹操所笃信。《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请(王朗)同会,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米饭也。’朗仰而叹曰:‘宜适难值!’太祖问:‘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此条意思并不难解。《说文解字注》引《仓颉篇》云:“‘啁’,调也,谓相戏调也,今人‘啁’作‘嘲’”。而“秔米”,即“粳米”。曹操的意思是,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可见“太祖请同会”,是宴会。在宴会上气氛轻松,相互嘲戏,本属士大夫间寻常之事。然而阿瞒提及王朗最伤心的往事,不亦太咄咄逼人乎?所以,王朗兴叹,且答以“宜适难值!”意思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又解释说,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妙用“折”字的一字多义,回答得机敏、得体,既不失嘲戏之旨,又避免触怒对方,可谓不卑不亢。王朗之才学与应对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注又引《王朗家传》说,王朗自小和沛国名士、莒县令刘阳交友。当初,刘阳认为曹操将不利于汉室,想除掉他。刘阳死后,曹操要杀他儿子报仇。其子恐慌,无处逃遁。刘阳故旧虽多,无敢藏者。王朗接纳、隐藏他多年。及从会稽回许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开解,曹操才不予追究。刘阳的门户因此得以保全。

以上所举,都可说明王朗是个饱学笃行的儒者。于忠孝不亏;与朋友交,能笃信而敢于铤险担当。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录其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奏议论记”诸作,并称“咸传于世”,在晋代犹置于学官。裴松之《三国志注》还引《魏略》所载,称曰:“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确是一个以德立世、才器兼备,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