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都做什么工作,现在大学生就业非常难

如题所述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3
原因参看:
就业困惑的终极答案
 
第一,大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要顺利地谋求一分称心的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找到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这样不仅就业的机会多一些,而且也可以使自己顺利地融入企业。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不要被自己所学专业所困扰。专业,首先应该是自己未来的是一个生存工具,而不应该成为限定自己发展的框架。应该鼓励毕业生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择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最后,还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就业期望值离不开自己的职业技能。现在大家都在谈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那里?难在你缺乏经验,缺乏就业的技能,缺乏真正步入社会的能力。
第二,要做到“学”“用”结合。尽管我国大学教育中专业学习与社会存在差别,但大学生的学习毕竟有许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特长和能力,把握求职择业的总体形势、趋势和政策,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学”、“用”结合。
第三,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人放对了地方是天才,错了地方就是垃圾。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地“降低期望值”、“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并不可取。现实中因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自身职业规划的盲点,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
人才市场有三大特点:
第一,实用型人才将大行其道。
去年8月,我到天津市天宇科技园咨询考察时,正碰上一家刚落地该园的美国高科技公司招聘软件工程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被聘用的100多名新员工中,最受该公司推崇的却是几个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电脑黑客”。这正应了实用哲学的倡导者娄·马里诺夫的一句话:“历代的智慧得益绝不意味着你必须拥有博士学位,或任何这类东西”。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公司更加重视员工的实际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已意识到,手中的学历不再是求职的王牌。随着社会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学历已不再是企业选人的首要衡量标准。未来的人才市场,实用型人才将大行其道。
第二,更注重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更新。
两年前的中国人才市场就已出现了这种的现象:职场对英语人才的需要由单纯的英语人才转向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业由单一的it人才转向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也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的职业专家发出了“五年不学习等于自动降薪”的警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人才也处于不断折旧的过程中。企业的人才观正在发生改变。原来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的观念正在发生退变,并开始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有能力创造价值才是人才”的现代人才观。
第三,素质培训的价值更加突显。
不久前,一项针对京城白领的千名问卷调查表明:92.5%的白领表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功目标,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充电。其中,56.5%的白领会选择“接受专业素质机构提供的素质培训”。而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一手拿着学历证书,一手拿着各种各样证书求职的场景,已随处可见。
更多职业规划信息请咨询
美国硅谷svse徐东校区
http://www.xdsvse.com
第2个回答  2019-08-28
首先要明确一点,社会上好的岗位好的待遇毕竟是少数岗位,相对于所有岗位。不然都有钱谁都不用干活了。这个不现实。所以只能是少数高学历佼佼者才可以,岗位是有限的,毕业的大学生是无限的,每一年毕业一批次,供过于求。人家在那个好岗位不出意外的话能干到退休,流动性弱s说白了社会好的岗位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

国家现在的决策有些转向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好的岗位吸纳的都是重点大学的学生。那么大家没必要都往大学里挤破头,耽误人生。与其大学毕业失业没有理想工作,还不如趁早打算学个技能,学精通,也有出路。不然到时候高不成低不就的。

记住一句话,国家倡导的决策宣传,对国家整体布局优化有利,对普通人不见得。只能说适合国家选择标准的人有利。 其他人不要飞蛾扑火。
第3个回答  2018-02-06
应该是在家里开淘宝店的比较多吧!我想是。所以怎么说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