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如题所述

自2004年起,中国地质科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会,从当年执行项目或结题项目中评选出十大科技进展,请业内著名科学家点评,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一年一度的十大科技进展既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创新重要成果。2009年1月12~1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3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被评为2008年度特别进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1.大陆俯冲带的流体及变质化学地球动力学: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地质研究所张泽明研究员等在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下,证明大陆俯冲带的深部流体是高氧度的富硅酸盐超临界流体,揭示超高压条件下超临界流体—矿物(岩石)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不活动元素发生迁移和金红石Nb/Ta发生分异,提出俯冲到地幔深处的超高压榴辉岩是地球内部高Nb/Ta比值的物质源区,为大陆深俯冲的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提供了流体和变质地球动力学的依据。在国际期刊发表20余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广泛关注。

榴辉岩中的超高压变质脉体

张泽明研究员在日本考察

张泽明研究员(右三)在西藏考察

2.植物中硅的矿化作用硅同位素示踪研究:硅同位素研究深入到水稻这种“人以食为天”的大事,可谓大有可为。丁悌平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首次采用硅同位素示踪新技术,研究浙江水稻和竹中硅矿化的矿物、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硅矿化形成机制对植株发育的影响及环境响应。发现植株吸取硅过程和沉淀过程均存在硅同位素分馏,并提出两种分馏定量模式与参数。研究得出植物内土壤中提取的硅主要是正硅酸,被动吸收是主要吸收方式,蒸馏作用是植物中硅迁移的主要动力和硅沉淀的主要机制。

丁悌平研究员(左一)、孙立、吴良欢在水稻种植棚

竹子硅同位素分馏模型

水稻硅同位素分馏模型

水稻根、茎、叶和稻壳中硅的分布

庐枞矿集区某点右旋擦痕特征

董树文研究员在庐枞野外考察

3.庐—枞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照亮矿集区深部,刻划第二找矿空间精细结构。董树文研究员团队在财政部科技专项和危机矿山找矿专项资助下,利用地震、重力、磁力、大地电磁、地质构造和年代学对庐—枞火山岩铁硫矿集区结构及成矿深层过程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揭示了矿集区地壳精细结构,发现罗河铁矿之下地幔岩浆流体上涌通道及郯—庐断裂深切地幔,揭示不同深度构造层和界面的深度及罗河铁矿体的反射地震特征,获得地表、深部、壳/幔边界不同深度的结构影像,为成矿机理和环境提供了全新的深部诠释。庐枞矿集区立体探测实验在思维和技术路线上都具有集成性和创新性,对东部成矿作用机理研究和深部找矿勘探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庐—枞矿集区地质图

庐—枞矿集区地震解释图

4.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的发现:首次确定恐龙蛋与恐龙种属的亲缘联系。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973课题资助下,在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红层中发现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该恐龙蛋内胚胎骨骼的研究,提出它们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但明显具有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n)的特征;通过对胚胎骨骼的度量和对比及分支系统分析,确定它们属于广东河源发现的黄氏河源龙(Heyuanniahuangi)。相关研究深化了对窃蛋龙类分类的认识,揭示出Macroolithus yaotunensis恐龙蛋实际是窃蛋龙类所产的蛋。

江西赣州发现的第一枚含胚胎骨骼的恐龙蛋化石

江西赣州发现的第二枚含胚胎骨骼的恐龙蛋化石

季强研究员(左一)在野外

饶竹研究员等(右一)正在进行汶川水质国家标准生物胺的验证工作

5.多目标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研有机物测试技术体系达到国际水准。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饶竹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了挥发性卤代烃和苯系物、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的系列分析方法,提高了测试灵敏度,培养了地质调查有机分析测试技术骨干队伍,对多目标地质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等项目实施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2008年参加国家标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胺的测定》、《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的起草和验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研究人员采样

多目标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研究团队,饶竹研究员(左二)

6.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又一处铁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地质力学研究所陈柏林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疆305项目)资助下,先后在阿尔金山东段新发现铁矿产地8处,厘定八八—4337高地及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2条铁矿带,估算地表矿体铁金属量超过3000万吨,铁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八八—4337高地铁矿带长12km,地表最大矿体长580m,平均厚12.5m,平均品位49.6%。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铁矿带长约21km,最大矿体长660m,平均厚15m,铁矿石品位约45%~50%。通过含矿建造、构造演化、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相关研究,提出铁矿成因类型主要为海相火山沉积—改造型,与镜铁山铁矿具有相似性,预示找矿的巨大潜力。

专题组部分人员在4337高地追索铁矿带

八八—4337高地铁矿带

7.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研究的新进展:“经典”的秦岭地层不再经典,随着一系列疑难地层的化石发现,秦岭地层时代序列得以重新厘定。王宗起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近年来在秦岭哑地层宽坪群发现奥陶纪化石,在耀岭河群、郧西群发现石炭纪化石,在三花石群、碧口群发现泥盆纪化石,在大巴山洞河群发现晚古生代化石,并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将南秦岭志留系及相伴下古生界厘定为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增生杂岩,否定传统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地层的认识,为秦岭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王宗起(左三)秦岭野外考察

秦岭宽坪群奥陶纪化石

秦岭碧口群泥盆纪化石

8.我国南方陡山沱组八辐射对称后生动物化石的发现: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地质研究所尹崇玉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在贵州江口陡山沱组地层中发现保存完整的早期后生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确立陡山沱组存在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表明我国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相当。在峡东震旦系标准剖面陡山沱组发现具刺疑源类、管状化石带和有饰天柱山藻,为我国晚新元古界地层与国际标准剖面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项目组成员尹崇玉(中)在湖北宜昌田家园子震旦系剖面灯影组(老虎嘴)考察

贵州江口翁会发现的八辐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的模式标本

湖北宜昌三斗坪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第二段以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

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的以Tanarium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新组合

张宗祜院士(左二)在野外现场介绍泥河湾地层划分标志

刘海坤研究员(右三)带领科研人员进行野外填图与数据采集讨论

9.华北地区第四纪标准地层研究:地学界高度关注的更新世“泥河湾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宗祜院士、刘海坤研究员及科研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查明了泥河湾地区上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岩性、岩相、生物组合及沉积环境等特征,厘定了下伏地层红色建造,恢复了岩相古地理,为该区古生物、古人类、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阳原盆地东部南缘断裂位置,查明许家窑遗址一带地质结构与火山灰层的分布,为许家窑组底层单元的确定及其与泥河湾组的关系奠定了岩石地层基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10.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成效显著。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选择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环江古周峰丛3个石漠化严重地区,通过开发岩溶泉、修建水柜、合理调蓄与利用岩溶水及综合治理,重建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发展土壤保护和水—土匹配技术,合理选种植被及培植生态产业,发展火龙果等种植,引种牧草发展畜牧业,为石漠化治理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平果果化示范区火龙果成为新兴产业

平果果化示范区火龙果成为新兴产业

弄拉单个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