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的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来,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

小说表面写的是当年的收成较往年好些,南方水乡佃农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从侧面反映的是人民苛捐杂税的疾苦和艰难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权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厌恶愤恨。

相关说明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

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大减,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惨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来,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小说表面写的是当年的收成较往年好些,南方水乡佃农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从侧面反映的是人民苛捐杂税的疾苦和艰难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权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厌恶愤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12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来,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简练而传神。作家用极为精练的笔墨三次描写了故事的环境,寥寥几笔活画出江浙小镇的风情面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