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为什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

如题所述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整合模式”将会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几乎所有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目前围绕协作式教学策略的探索,已成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基础知识

1.什么是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如在教师的自身提高、教研、培训,备课、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训练与评价、中高考辅导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训练、探究、实践、与教师交流、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建立等方面的困难等等。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参与整合的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学科脉络。
2.整合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整合首先需要高素质学科教师、教育专家、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参与整合过程。整合的基础是建设必要的、经济合理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能够用于改善教与学过程和方式,解决教学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资源及软件;建设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及有效的应用保障体系等。
3.整合要搞清楚哪些问题?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必须搞清楚以下各类问题。
(1)新课改方面问题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到底改什么?课程标准与教材是什么关系?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是不是有了教材就够了,如不是,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如何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是合理的、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在完成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教与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手段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哪些?应该如何寻找各种各样的困难?
(2)教师队伍建设、教与学模式方面问题
在职教师最缺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培训到底培训什么?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在职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围绕着哪些方面开展,可能的方式有哪些?科研应该如何拉动教师能力提高以及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最有效的教师培训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获得各种信息、提高综合素质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等,那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呢?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哪些类型?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3)整合模式方面问题
信息化手段可能营造的教与学环境有哪些类?不同信息化环境中可能的教与学模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各学科的教与学过程、各种可能的困难类型及解决方式有哪些?如何开展教学软件及资源的设计?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研及教师培训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优秀教学模式传承方式有哪些?如何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指导及答疑,有哪些模式?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型、协作型、探究型学习模式有哪些?面向专题的学生、教师、社会互动网站模式应该如何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学科网络课模式有哪些?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网络课?如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训练、测评、评价?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对中考、高考?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有哪些?应该如何建设学科、学校及区域性资源?如何开展专题性学习网站建设?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究竟能够为教学起到哪些做用?在开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步骤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

1.整合的基本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个中心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整合应从教与学过程入手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要面向教与学过程系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教与学过程;传统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时不同教学步骤中存在的困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结果什么样、如何应用等。
2.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困难、规范教与学过程入手。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应从教学过程入手开展工作,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当中可能的困难等。
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定位方面存在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象。教育的本质是将有能力人的能力让被培养者具备,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人,学生是向着他认为值得并且能够成为的人努力。因此,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能力,而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基本规律、方法、基本概念等,将知识体系化组织在一起,按照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学,也很难有兴趣。
教师素质方面,在学科能力、知识面、亲和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在学科能力方面,对知识的内在体系、来龙去脉、分类、解决问题的规律等方面可能缺乏总体思路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之间在学科能力上的差距不是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会不会上,主要差别体现在能否动态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上,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能否总体把握学科,对教学内容能否横向、纵向缕清等方面。一个好的教师,假如没有固定的教材,照样也可以培养出好的学生来,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基本的学科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子,亲和力相当于0-1之间的一个系数,教学效果是教学能力同亲和力交在一起的结果。
教学方式与过程方面的问题,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的思想;教学过程不够合理,存在一言堂现象
教学手段方面可能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环境;缺乏必要的设备;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
3.整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与学上比较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合智慧,传承优秀教师、专家的经验和方法。
4.整合应最大限度地营造必要的环境,解决教与学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安排合适的过程,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吻合;营造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学习体系,培养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等能力;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目的是为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网络化境下的资源及配套的工具软件。整合的关键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因此,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关键问题应该包括:
(1)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系统分析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如语文学科从一个学期开学到期末都有哪些教学安排,系统分析每一次课的全过程,从中找出传统教学手段在实现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2)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手段在实现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研究那些困难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
(3)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有可能解决的各种教学困难的不同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同特点,系统研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模式及实现途径。系统研究学科具有全部或局部规律的学科资源制作工具;

(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考虑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环境及其他学科的整合;
(5)如何针对讲授、交流、实践、巩固等环节教师和学生德不同需要研究教学资源;
(6)如何兼顾多种版本教材;
(7)如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校的不同需要研究教学资源;
(8)如何针对不同使用环境,如校园网络、电子教室、远程网络等的不同需要,研究教学资源;
(9)研究针对不同教与学过程、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对象所需要的合适的支撑软件工具。

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

课程整合在实施整合的时间上可分为“课前整合”、“课中整合”和“课后整合” 三个阶段。
1.“课前整合”是整合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2.“课中整合”是整合的实施阶段,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后整合”是整合的扩展和深化阶段,很多工作都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如果限于课堂45分钟的限制,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开展。对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和评价,要突破45分钟的限制,既要着眼于课前整合和课中整合,更要在课后整合、课外整合下功夫。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以说教式讲授,个别辅导,个别化学习为教学策略;以集体听讲,个体作业为学习方式;以纸笔测试、口头问答计算机测试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知识施与者、活动组织者、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或选择者、辅导者;学生角色是知识被灌输者,或被灌输为主、呈现出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具有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以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发现式、任务驱动式为主;个体作业+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测试/学生的作品,按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知识、施与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组织者;学生角色是学习主动参与者。

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

1.信息素养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高效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能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能欣赏文学作品和其它对信息创造性的表达;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优秀。
3.社会责任:具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八、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基于信息素养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
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a 定义信息需要b 利用搜索策略c 查找资源d 访问及领会信息e 解释信息f 对信息进行交流g 评估产品和过程),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a 信息能力b 思维能力c 认识论d 实践能力)。
2.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多重智能(a 语言智能b 逻辑数学智能c 空间智能 d 身体运动智能e 音乐智能 f 人际关系智能 g 自我认识智能 )。我们要注意没有一种技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他不能假定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或强迫学生适用一种教学传递方式。所选择的技术应该也能支持学生之间分享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支持预期的学习结果。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将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3.基于问题的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的素质包括a 创新思维(常规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b 创新人格(自主意识、合作精神) c 创新技能。
学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对所有年级和不同能力来讲,技术都是一个创造性的媒介。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要想实现有质量的学习,创造力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问题解决法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为教学特别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模式。然而,目前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体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活动,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实际上,问题解决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从学习解决老问题开始,独立地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解决疑难题,进而能够发现新问题,尝试去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