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中国科举制度的专业性博物馆

如题所述

下面是给你找出的陈列馆 希望对你有用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

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坐落在南京夫子庙金陵路1号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当时建康县学、府学考试的场所,规模较小。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里改为乡试、会试的场所,县学、府学考试场所择地另建。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江南贡院经过重建,规模渐大。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江南贡院成为专门的乡试场所 。清代江宁(南京)为江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贡院仍为乡试场所。从道光年间开始,经数度修葺扩建,至光绪年间规模庞大,盛况空前。当时考生号舍(即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之所)多达20664间,可同时容纳2万余名考生参加考试。清代江苏、安徽两省合称江南省,江南贡院便是苏皖学子进行乡试的场所,它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同享盛名,分别称为“南闱”和“北闱”。
鼎盛时期江南贡院的范围,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与夫子庙隔街相望,南达贡院街,与秦淮河畔的河房相邻,北到建康路。贡院的正门设在今天的永和园菜馆与秦淮剧场之间。正门之外,街的东、西各有木牌坊(又称辕门)一座,正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牌坊和一只石狮子,石牌坊额文分别为“明经取土”、“为国求贤”。正门分三道:第一道门为三门;第二道门为五门;第三道门为“龙门”,左右并列各两门,取“鲤鱼跳龙门”之意。至此,除应考学子外,闲杂人员概莫能入。由“龙门”向前,直通明远楼,此楼为明朝永乐年间初建,清朝道光年间重建。这是一座三重檐的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共有三层,底层四壁为砖砌,辟有四个拱门;上面两层均为木结构,四面皆窗,登临四顾,贡院情形尽收眼底。它是江南贡院的中心部分,也是最高的建筑物。每届科考,监临、巡查等外帘官员在此发号施令和负责警戒。楼内有清代著名文人李渔所题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徘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在明远楼的东西两面,便是鳞次栉比的考生号舍。号舍用梁朝文人周兴嗣奉敕编纂的《千字文》编号,但其中“天、地、玄、黄”及孟轲的“轲”字不用,数目字易于混淆的不用,“荒”、“吊”等不吉利的字也不用。号舍外墙高8尺(2.66米),号舍高6尺(2米),宽3尺(1米),深4尺(1.3米)。每一字号长的有号舍百余间,短的有号舍五六十间,皆南向排列。号舍之间留一条宽约4尺(1.3米)的狭窄小巷,仅容两人擦肩而过。每一号舍之间砖墙相隔。号舍无门,考生对号入座后,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遮风挡雨。号舍内墙离地一二尺(半米左右)之间,砌有上下两道砖槽,上置木板,板可抽动。白天,下层木板当座位,上层木板可作几案写作;夜晚,抽出上板与下板相拼接,便成了一张简易的床榻,供考生蜷曲而眠。考试三日,考生吃住均在号舍之内,不得离开号舍一步。
过了明远楼,有一木牌坊,其后便为至公堂,这是监临(监考官)等外帘官聚会办公的场所。堂中央高悬清康熙皇帝御书“旁求俊义”匾额,堂内两楹为明代名士杨士奇的题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至公堂的后进为戒慎堂,其后门为外帘门,外帘官到此止步。
出了外帘门,便见一水池,上有青条石砌造的单孔石桥一座,称作飞虹桥(现在南京市中医院内)。桥长12米,宽5.5米。过了飞虹桥,穿过花圃,便至衡鉴堂,这是内帘官(即主考官与同考官)评阅试卷并确定名次的地方。内外帘官之间以飞虹桥相隔,不得跨越雷池一步。
在贡院的四隅各筑有一座两重檐的砖木结构建筑——了望楼,与明远楼遥相呼应。贡院四周高墙环绕,隔断了外部的喧嚣嘈杂之声。
江南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共分三场进行,中试者称为举人。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治所苏州)期间,于1832年、1835年两次奉命到江南贡院“入闱监临”,并对江南贡院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期间,也曾于1882年任过江南贡院的“监临”。
明清两代从江南贡院中涌现出一大批人才。以清代为例,江南贡院举行过112次乡试,在这里中举、又在京城会试中中了状元者,江苏49人,安徽9人,共58人,占全国112个状元总数中的51.78%。明清两代的名人如“吴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书画家唐寅、《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以及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均由此脱颖而出。
1903年江南贡院举行了最后一场乡试。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式学堂的兴起,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不得不废除自隋唐以来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江南贡院从此闲置不用。民国七年(1918年),江苏省省长齐耀琳、安徽省省长韩国钧经过协商,决定拆除贡院辟为市场,仅留明远楼、衡鉴堂及号舍若干间。江南贡院就此寿终正寝。
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明远楼成为“南京市总工会”的成立地。民国年间,江南贡院是南京市政府和首都建设委员会所在地。
今天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设在江南贡院原址上,前为明远楼,后为至公堂,198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大门明远楼内展柜里,陈列着江南贡院的模型,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明清时期江南贡院的全貌。
在明远楼内外东西两侧,陈列着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2通,计有明碑6通,清碑15通,民国碑1通,现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块御碑上刻着康熙南巡时写下的《为考试敕》:“人才当义取,王道岂分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这些碑刻为研究江南贡院的历史沿革和中国科举制度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江南贡院原有号舍在历经沧桑后,无一遗存。为再现历史原貌,有关部门按原样复建了40余间号舍。东面20间号舍,以“学、优、登、仕”字号排列,每一字号有号舍5间,是举办模拟江南乡试的场所。国内外游客可以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陈列馆按照游客的考试成绩评定名次,发放奖品和证书。西面20间号舍(其中3间为过道),分为“席、设、肆、筵”字号,每一号舍中各置有一尊泥塑彩绘考生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穿过花径,便是至公堂,现为陈列馆的主展厅。堂内正中墙壁上悬挂着今人书写的“旁求俊义”匾额,匾额之下为一巨幅“贡院入榜图”,展现了江南乡试放榜之日的盛况。四周墙壁上主要展出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考试程序、内容、规则、考官情况、江南贡院的乡试次数、中举后又中状元的人数等等史料。堂内两楹上有今人书写的明代名士杨士奇的题联。堂内正中长方形展柜里的“殿试张榜队列”,以100多个小泥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通过会试的举人、状元及第后骑马游街的热闹场面。堂内东侧展柜里展出有明代状元赵秉忠(1573-1626年)的考卷,西侧展柜里展有乡试中举的“捷报”,其它的展柜里还分别展出有考桌、考篮、油灯、食品、文房四宝等与科举有关的文物和工艺品。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集实物资料、文献资料于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身,寓教于乐,使国内外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游乐中获得较全面的科举考试方面的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