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天时间短,夏天时间长呀?

如题所述

准确说法是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了地表各处昼夜的交替,而距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则决定了昼夜的长短。

相关介绍:

“夏至”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因此夏天,北半球靠近太阳直射点,因此昼长,相反当冬天远离直射点时,昼则短。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当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春秋二分)时,晨昏圈通过两极(与经圈重合),等分所有纬线。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昼夜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4

冬天夏天时间都是一样的,准确说法是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了地表各处昼夜的交替,而距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则决定了昼夜的长短。

相关介绍:

“夏至”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

因此夏天,北半球靠近太阳直射点,因此昼长,相反当冬天远离直射点时,昼则短。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当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春秋二分)时,晨昏圈通过两极(与经圈重合),等分所有纬线。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昼夜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14

冬天夏天一天的时间是一样长的,但是冬天夜长于昼。夏天昼长于夜。所以说是夏天的白天比冬天的白天时间长。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于自转轨道存在23.5°的倾角,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的时间内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造成了不同半球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

扩展资料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度34分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太阳高度大的时候,太阳直射,热量集中,就好像正对着火炉一样;

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必然气温高,这就是夏季。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相当于斜对着火炉;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则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低变高。

同样道理,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着昼夜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分别形成了秋季和春季。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昼夜变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夏季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纬度约北昼越长,冬季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半球,纬度越南昼越长,反之约北昼越短 地球与太阳的位置不同决定了日夜的长短. 因为球体不是纯圆形的,而是椭圆的;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自转则产生了日夜,日夜的长短就取决于地球的最大外径和最小外径的日照时间. 近日点时,日地距离是1.471亿千米;而远日点时,日地距离为1.521亿千米.两者差距约500万千米,和日地距离相比十分微小,而且对于南半球来说,远日点是冬天,近日点是夏天,所以这并不是四季温差的原因.四季温度决定于太阳照射角度和照射时间,对于我们,即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人们而言,“夏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几乎垂直地照射地面,而“冬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则十分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大地接收热量的多少,从而造成了气温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后,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很长,这种昼长夜短的情况使地面处于长时间光照之中,更加剧地面气温的升高;相反,在“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甚短,这种昼短夜长的局面更加剧了地面的降温。于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便形成了。至于 “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照射的角度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而且太阳从正东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昼夜长短相近,这种情况也介于“夏至”和“冬至” 前后之间,于是便形成了春季和秋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4-23
因为夏天太阳在北回归线,冬天太阳在南回归线,春夏在赤道 夏天和冬天的冷热不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决定的,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几近圆形,主要原因是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地球的自传轴与围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不是垂直的,有一个66.5度的夹角,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纬度光照就有一个周期,夏季时,北半球光照时间长,南半球就是冬季,光照时间短,就有了夏至冬至两个点,只有在春分秋分时,南北两半球光照时间才一样长, 具体说,在夏至,北回归线就成为了赤道,{北回归线是北纬23.5度线,加上自传轴的66.5度,正好是九十度与轨道平面垂直},反之冬至时,南回归线就成了实际上的赤道线.南半球就成为夏季. 至于夏天白天长,冬季白天短,与纬度有直接关系,越靠近两极就越明显,在赤道附近并不明显,这与球面有关,在北极圈,春分开始至秋分,是永昼,没有黑夜,反之又有半年黑夜,因为夏天太阳照得时间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