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何没殉葬?

如题所述

其实不止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没有殉葬,连他儿子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没有殉葬,不说说朱重八同志恢复了后宫殉葬的制度吗?怎么还能有人逍遥法外呢?其实这事儿不复杂,既然有殉葬制度,自然就有免殉条件。

明朝免殉的第一个条件——职务

后宫妃子里第一个可以免除殉葬的自然就是工作职务,你要知道妃子也是有级别的,级别高到一定程度那是可以吃国家俸禄的。这样有职务的妃子大抵就相当于内宫里的重臣,殉葬是不可能殉葬的。

你只要在后宫位高权重,皇帝老儿死就死了,根本没人敢跟你提陪着一块入土的事儿。相反下一任皇帝还拿出私房钱供你吃喝,不时还得找你请安拜望,生怕落下个不孝的名声,江湖地位高的没边儿。

明朝后宫的惯例一般是贵妃以上不用殉葬,所以朱棣的昭懿贵妃张氏一直活的挺好。

那么答案很明显,皇后的级别比贵妃还高,某种程度上地位和皇帝持平,张皇后没殉葬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明朝免殉的第二个条件——有后

后宫妃子的第二个免殉条件是生了儿子,而且儿子没有夭折。在明朝不是有皇子就藩的制度嘛,如果妃子生了儿子又去就藩了,那自然就不能杀掉。好歹人家也是有名有号的王爷,老娘被宰了都没辙,那还混个屁啊?

这些有后的妃子一般在皇帝死后会被打发到藩王的封地,接受儿子的孝敬,称为王太后。级别上自然和皇太后没法比,好在落个逍遥自在,在地方受的约束会小很多,而且好歹小命保住了不是?

这一条张皇后自然也是符合的,人家生的儿子还是下一任皇帝,把皇帝亲娘给宰了,大抵下手那货绝壁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而且张皇后不止生了朱瞻基一个儿子,还有越靖王朱瞻墉和襄宪王朱瞻墡,谁敢让她殉葬试试?

明朝免殉的第三个条件——恩免

所谓的恩免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家网开一面,只是通常情况下皇家没那么好心,这个待遇不好淘弄。光靠妃子自己一般行不通,你把皇帝伺候再舒服,可人家崩了就没用了,你提前去和太子搞好关系......额.....或许死的更快.....

所以这份恩免一般是针对妃子的娘家,举个栗子,明仁宗的贞静敬妃张氏就顺利拿到了恩免,因为她的祖父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追封河间王的狠爷!在当时张家的势力可以和徐达的双国公一脉掰手腕,人家的孙女你杀一个试试?

其实还有其他方式拿到恩免,只是方法没有固定成例,过程比较复杂,没有可复制性。还是拿明仁宗的妃子举例子,他的恭懿惠妃赵氏就拿到了恩免,这女子的生平不太详细,但从封号看她可能来自朝鲜或者越南(大概率是越南),考虑当时的局势,她幸运的被恩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7

虽说明朝初期有后宫女人殉葬的规定,但也是指那些没有生育皇子的后宫女人。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人家可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以孝治国的古代,怎么可能儿子一上位就把生母给活活殉葬的,所以张氏没有殉葬也就理所当然了。不过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后,给他生育了三个皇子的郭贵妃还是出现在了殉葬名单内。

明代的后宫殉葬制度

明初时期的后宫殉葬制度,是指帝王去世后,新君将先帝后宫中没有生育皇子的宫妃殉葬陵寝。要知道只有奴隶时代才有人殉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就已经有用陶俑代替人殉,而几千年后的明朝初期却有这么一个惨无人道的规定,怎么看都有些与社会进步不和谐。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明朝初期的这项制度,残忍不说,还有些文明倒退。管这后宫殉葬制度如何不合时宜,但明帝王就是这么规定,那些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只能努力得宠,生下儿子,这样才能有命享受富贵的生活。

当然帝王的三宫六院里佳丽无数,能够得到帝王宠幸的也就那么几个,大多数后宫女人可能一生都没有见过帝王,就算有幸被临幸,也未必能生下儿子,最后不仅赔上青春,还有可能丢了性命,可见明朝初期的后宫不好混。据说朱元璋去世之时,给他殉葬的那些宫妃各个哭得死去活来,有的人不愿意去赴死,就被太监活活勒死。可以想象明初帝王去世之时,整个后宫那就是哀嚎遍野。后宫女人不仅是哭自己失去了丈夫,更是哭诉自己悲惨的殉葬命运。

明仁宗皇后张氏

张氏是明仁宗的原配,张氏嫁给明仁宗之时,他还只是燕王世子。后来朱棣打败了侄子建文帝,才坐上帝位。之后明仁宗很长时间在太子位上活得是胆战心惊,他弟弟朱高煦没少打他太子位的主意,朱棣又不喜欢他,于是明仁宗的太子生涯也相当苦闷。张氏陪同明仁宗走过很多艰难岁月,她与明仁宗患难与共,她们夫妻感情应该不差,所以明仁宗去世前,不可能指定皇后张氏殉葬。

而且张氏的长子朱瞻基也非常优秀,据说明仁宗后来能够坐稳太子位,也是因为朱棣喜爱朱瞻基这个好圣孙,也就是说朱瞻基就是朱棣越过明仁宗,看好的帝位接班人。张氏不一定会因为丈夫登基,稳坐皇后之位,万一张氏失宠,或是宠妃上位,张氏的皇后之位也未必安稳。但要是儿子朱瞻基登基为帝,那张氏就是板上钉钉的明朝皇太后。按照明朝宫妃殉葬制度,帝王去世之时殉葬宫妃的名单都由新帝挑选,那么朱瞻基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亲生母亲人殉呢?

郭氏殉葬

按照明朝规定原本只有那些年轻又没有生育子嗣的宫妃才会殉葬,但明仁宗去世之时,贵妃郭氏却出现在殉葬的名单上。郭氏不仅为明仁宗生育了三子,而且郭氏家世也不错,怎么看她都不符合殉葬的条件。而且据说郭氏是明仁宗后宫中比较得宠的妃子之一,也就是说她是明仁宗后宫的宠妃,明仁宗也不可能让心爱的女人殉葬自己,所以郭氏的殉葬是一个不正常的事件。

有种说法是郭氏得宠于明仁宗,又生育了三个皇子,在后宫中与张皇后不睦已久。估计这郭氏没少仗着宠爱,在后宫中冲撞张皇后。明仁宗去世后,张皇后与郭氏的积怨就爆发出来,于是郭氏就出现在殉葬的名单内。

明朝初期的殉葬制度规定,后宫那些没有生育皇子的宫妃要殉葬帝王,也许是为了慰藉帝王在地下那颗孤独的心,也许是害怕年轻宫妃会红杏出墙,总之殉葬不是后宫大屠杀,像皇后以及生育儿子的高级宫妃来说,是不会被波及到的。当然帝王之命高于一切,也不是说皇后就不可能殉葬,比如郭氏也不符合条件,最后还是殉葬明仁宗,也是因为政治阴谋。而明仁宗的皇后张氏,她有儿子继承帝位的前提下,怎么都不会让她来殉葬。

第2个回答  2020-10-07

1368年,朱元璋剪灭群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之后,派遣常遇春、徐达北伐驱除蒙古人,随后用十多年的时间恢复了大部分疆域,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开始恢复华夏衣冠,各种典章制度。

但是朱元璋仍然以元朝的继承者自居,他承认了元朝的地位,部分典章制度也是延续元朝,譬如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死后,朱元璋给他谥号为顺帝,意味顺天应人。

因为当初元朝、金朝、辽朝等朝代都蕃汉合一,有很多野蛮而又残忍的制度,朱元璋在承袭元朝旧制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采用了一些野蛮制度,其中就有人殉制度。

在远古时候,逐渐因为贫富差距来看,贵族产生之后,人殉制度就出现,可以视为人殉制度随着贵族一起出现的,而且因为礼制的健全而衍生出一整套的殉葬制度。

在夏商周三代,人殉制度升级成国家的重要活动,战国时期,随着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的出现,野蛮的人殉制度有所遏制,再说人毕竟是生产力,在古代生老病死非常频繁的时候,一个成年人的作用就非常大,战国时期征战频繁,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


残忍的人殉制度开始慢慢式微,代之而且的是陶俑、木俑,譬如秦始皇陵墓里面大量的兵马俑就是例子。汉武帝时期,儒家正式成为国家正统学说,他们推行的仁也加速了人殉制度退出历史。

但是五代以后,中原力量衰弱,边关相继又契丹、女真、蒙古、党项人崛起,随着他们入主中原,不仅带来了草原的游牧文化,还再次带来人殉制度,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后就给他殉葬一百多大臣,还把自己一只手也放进太祖墓。

此后,辽金元等政权皇室皇帝死后多有后妃殉葬,朱元璋把这一制度完美的继承过来,他死后共殉葬38个嫔妃,成祖殉葬16人,而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有三十余人。说明朱元璋父子都差不多,他们生前妃子众多。

但是,到了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时候,因为他妃子不是很多,所以陪葬的比较少,只有五个妃子殉葬,分别为: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和充妃黄氏。这一些人都是入宫之后没有子嗣的人,其中谭氏是自请殉葬,其他的都是被逼死。

明朝殉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于没有子嗣的后妃都是逼死或者从其志自愿而死,对于有子嗣的后妃都留下,但是如果自愿殉葬,即使是皇后,也没有人拦着,那就是例外。1464年,明英宗临死前下诏废止了殉葬制度。此后明朝的帝王都没有拿活人殉葬。


和父祖比起来,给明仁宗殉葬的人相对来说少了很多,但是这位庙号为仁宗的皇帝用活人殉葬,肯定不符合仁这个庙号,相对比一下,第一个有仁宗庙号的宋仁宗不肯枉杀一人,死后连辽国街市的人都号啕大哭,如丧考妣,有如天壤之别。

当然,明仁宗也不算残暴不堪,一无是处,他当皇帝时候很短,不过十个月,年号洪熙也仅仅一年,任内平反了方孝孺、建文帝时期的旧臣冤案,为仁宣之治开了个好头。对比其他明朝皇帝,算是仁了!

第3个回答  2020-07-18
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没有殉葬,是朱高炽的意思,想让皇后留下来辅佐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
第4个回答  2020-07-18
皇后殉葬这个制度不是每个朝代都有,主要还是看皇帝为人怎么样。可能朱高炽很爱自己的皇后吧,舍不得让她殉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