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意象

如题所述

边城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即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艺术本体,是文学作品中侧重于表现创作主题的情感与思想的具有较强的主观虚拟性和直接感受性的富有象征一位的艺术形象。①其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它是任何作品都要创造的对象。
作者沈从文是一位写景的圣手,更是一位塑造审美对象的顶尖高手在在《边城》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绘画家的大手笔既简略而又详尽地勾勒了一副优美、宁静、恬然、闲适的湘西田园山水图。文中环境描写的每一处景物,生活画面的每一场景,人们之间的每一丝感情纠葛在不同的作者心中无一不是一种别有风味与特色的审美意象——文章一开篇作者便用白描的语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①简略的勾勒了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语言是那么的简练、真挚与朴实,读来是那么的脍炙人口,这里便隐藏着作者的灵魂,栖息着作者对纯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灵。接着无论是对老艄公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妙龄少女翠翠以及情郎天宝与滩送的巨笔烘托无不体现了人性的无私与真诚,纯洁与厚道;在作者的笔下,不管是人还是物,是景还是情一切皆信手拈来,全无雕琢之痕和矫揉造作之态,全都下得那么和谐与安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与统一。那一轮东升的太阳、那一抹西归的晚霞,溪边小船的开渡,无不展示了自然造物的和谐与统一,字里行间充溢着人间的和平与安详;那每一声鸟儿的啼叫、每一股流淌的河水、每一丝空气的流动,无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不蕴含着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在黄昏里那老船夫充满诱惑的故事和小女孩充满好奇的谛听以及身边的黄狗也无一不是一幅也然自乐的美丽剪影??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副仙境般的画面和乡民们和睦相处的融洽无不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和人格的体现,无不寄托着作者内心的憧憬与期待、激情与向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其中不乏有令人感到晦涩难懂的桥段,而我的表达理解能力也极其有限,并无法谈论明白其中多个意象的作用,因此在此文章中仅仅能浅谈《边城》中的白塔与碾坊两个重要意象。

先从总体上看,碾坊之于《边城》便如同引擎之于车辆,车辆没有引擎则无法迈出任何一步,引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辆车好坏,碾坊从无到有,再到被人们所谈论,也便是以这种方式推动了边城的情节发展;而白塔之于《边城》便如同影子之于人体,虽然影子易被忽略,但他们相互依连不可分离,影子包含着一个人的形象与气质,白塔在文中的笔墨虽并没有碾坊这么多,但对于整部《边城》的结尾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碾坊的出现是一个必然性的结果,书中说它是一个崭新的、阔气的嫁妆,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整部《边城》中仅有的一个利益的集合体。从前几章上看,老船夫是一个满足于自己“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的生活的人,他不会借机多收过客的钱财,因而并不像是个爱钱的人。对于翠翠,作者则把她描写作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从不发愁与动气。而在碾坊出现前后,一种艳羡感都在翠翠和老船夫身上表现了出来,无论是翠翠无所谓唱着“团总家的的小姐派第一”和巫师迎神的歌后感到的凄凉,还是老船夫所说的“有人羡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羡慕碾坊得到二老”显现出来的艳羡都不免让读者感到怪异,他们的人物形象隐隐约约地发生了变化。碾坊对于老船夫来说是每天的七升米,三斗糠,而对于翠翠而言则更像是看到团总女儿手上银镯子时的惊叹于感伤,所以我认为碾坊的出现的确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它进一步加深了翠翠心中因“不如人”感和对爱情的迷茫感而产生的悲伤的同时,也将文章推向了二老对渡船与碾坊的抉择之中,使得文章起初的和睦安宁氛围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边城这个在世俗与超脱的徘徊的乌托邦开始向其世俗的一面倾斜,因此我认为碾坊作为一个巨大利益体形象的出现是造成此情况的罪魁祸首,是《边城》的悲剧之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