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

如题所述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2、全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注释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4、赏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2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盛唐时期指的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段时间,其中以武则天的后周为过渡。即从唐太宗李世民到他的重孙李隆基这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绝对是名列前茅,那时候国库里的铜钱多的数不过来,以至于穿铜钱的绳子都断了。
在唐朝,国力强盛,并且每个男人都以当兵杀敌为荣,所以那时候唐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无一不是世界强国,那时候的匈奴、少数民族,稍有侵犯,便给以迎头痛击,使得他们只能年年纳贡,岁岁朝拜。当然,这些都是在盛唐时期的情况。但是强盛的大唐帝国却瓦解于一场“安史之乱”!“安”即安禄山,胡人,杨贵妃的干儿子,其实他的年龄比杨贵妃还要大;“史”即史思明,勾结安禄山。那时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暮年了,多少年来,他沉溺于音乐歌舞(他本人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当时可是绝唱,他的音乐天赋很高)不理朝政,以至于朝廷大权先后落入李林甫、杨国忠之手。可谓内忧外患。于是在逃往马嵬坡时,众将士认为这一切都是杨贵妃造成的,要求杀死杨贵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被乱箭射死,杨贵妃也被上吊赐死。白居易的《长恨歌》里记载了整个故事的经过,其中“婉转蛾眉马前死”正是“安史之乱”后杨玉环的下场。其实国家的灭亡,和一个弱女子能有多大的关系呢?纯粹是给昏庸的帝王们找借口。
盛唐诗歌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后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欣、王翰等。
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宪朝,空间分布涵盖开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阳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文化。玄宗开元天宝间(713~755),为历代史家所称颂的“盛世”,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超过前期,政治上实行较开明的统治,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也都表现出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的传统以通变求新意的民族特质。以诗歌为表征,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等融于自然的田园山水诗,奏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史地的发达、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代表民间文化的传奇变文俗讲百戏,以及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渐趋融入并中国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对古今中外各种学问大加总结提炼的时期,大量综合性著述的出现反映了唐人总体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长达40余年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象一块界标,标志着时代内容的分野和转折,这种转折所带来的变异特征,由于加速度的发展,越到后代越为明显。然而,在与这一事件切近或同时,在文化的发展中已有了这种变化的端倪。本文试图对盛唐文化现象的诸多变异特征进行探讨,进而算是对笼统谈论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时代差异的研究现象的一种反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