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急求古诗词鉴赏一篇!急急急!!!!!

要与那个zyu112不相同的,重赏啊 50分!!俺要倾家荡产了~~~~~谢谢拉~~~~~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诗整首诗都是绝句,因而称为“七律之冠”。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634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5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我特欣赏宋祁的这首玉楼春。

初春时光,乍暖还寒,杨柳岸,雾霭淡淡,凉意嗖嗖。乌篷船,载着游客湖中荡漾。欣赏着周边的盛开的杏花,正是红杏出墙,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人老珠黄,长忆起去日苦多,恨多欢少。满目春光无心欣赏,只有看到那瑟瑟风动的杏花,撩拨了我的春心荡漾,那妙龄女子的回头一笑怎敌那瑟瑟抖动的红杏,让我心血来潮。渐渐的,对东城的风光产生了好感,游春至日西,诗兴酒兴大发,来来来,劝君更进一杯酒,再到杏花丛中留个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来生情也值得干杯庆幸!

诗人年老情淡,历尽风雨沧桑,联想失去的青春年华,本无意留恋花草,谁知那随微风瑟动的诱人杏花,慢慢开启了诗人的心扉,凭酒助兴,吟出了这千古留芳诗词画意。

我喜欢渐觉、绿杨、晓寒、等词,用得可谓十分恰当。更喜欢红杏枝头春意闹、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等佳句。
第2个回答  2008-12-29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①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④情?
注:①玉笛:精致的笛子。②洛城:洛阳。③折柳:指一种离别的曲调。④故园:故乡。
1、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深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案:1、对故乡怀念的依恋之情
2、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意深远。
第3个回答  2008-12-15
仅供参考哦 作业还是得自己写呐。。。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
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
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
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
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
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
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ji=非成
于一时一地,多数是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
难用一个恰当的题171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
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
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
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
们作为t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下面这首《无题》,人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
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
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
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
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
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 不是说肖下正在话别,
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棚会凼
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同何易会
日难” (曹丕。《燕歌行》) “别易会难得” (宋武帝《丁都
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苫。李商
隐从中推进一步,表明因为“棚见时难”所以“别办难”即
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承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 个“难”字的
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
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
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
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
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
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
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以及心灵的创痛,也
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样,因为美的事物
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悄与惋惜!
“东风无力白花残”一句,既写ILl然环境,也是抒情者
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
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
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
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
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
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
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心句,接着写因为“柑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
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
字与“思”谐音,个句是说, 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
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荻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
相聚而痛苫,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
尽 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 生都将处
丁思念中,表明棚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无悔,一
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 在这两句
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
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有悲观色
彩。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
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只从‘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
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
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伺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
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阃的联想,义从蚕吐丝到“死”方
止而推移剑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 冈此写出了“到死丝方
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
《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不应, 这里是“不顾” 的意
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
《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
尽”,是在料定“缠绵13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
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
它表现的l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
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
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
烛,中宵自煎” (王融《自君之山矣》), “思君如夜
烛,煎泪儿千行” (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
始干” 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一地以蜡泪比拟痛
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
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
多了。

参考资料:春蚕吐丝情无尽(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作者 王华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