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什么?

写论文的,劳驾越详细越好~急用!!!!!!!~~~~~~`谢了~~!!

一、视觉文化传播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一)视觉文化传播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来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本文指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即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总体上看,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

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

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二)视觉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视觉形象的含义

从口传文化到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是文化传播的革命,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更是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一次革命。印刷文化让人“看”的主要是语词和概念,它是以认识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内容诉诸人们的认知、想象和思考;视觉文化让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虚拟性、游戏性、娱乐性的表象供人观赏、参与和消费。另外视觉文化还多一层,那就是具有表演性、仪式性、公众性,例如时兴的互动式电视综艺晚会,总是弥漫着浓厚的节庆气氛和宗教狂热,与印刷文化时代带有很强私人性质的阅读行为相去甚远。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缺失与问题分析

(一)在商业资本逻辑运作下追求利润目标的视觉文化——对电视节目“真人秀”文本的透视

近年来,一股“真人秀”浪潮在全球电视荧屏上兴起和蔓延。“真人秀”是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

真人秀节目自出现之日起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便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在经济效益方面,收视率急速飙升,为欧美各大电视台创造了巨额利润。但是,真人秀节目的重心不在“真实”而在“秀”上,它几乎是组委会所导演的一场游戏,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构造矛盾,所有的“真实”都是为了“秀”得更好和更逼真。这种“秀”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日常收视经验和道德规则,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的广泛质疑与批评。这些批评集中在节目中出现的残酷的竞争、隐私和性的展示等。

西方真人秀节目其实是商业资本实现增值的一个有效载体。电视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而当今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电视节目正充分发掘具有快感意义的资源。西方一些真人秀节目正是利用廉价的快感制造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窥视欲。而且,西方真人秀节目是以商业节目和游戏节目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人性阴暗面、性等经常避讳的因素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在节目中被大肆渲染,在迎合观众的感观需求的同时淡化了伦理道德的谴责。

总的说来,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游戏节目,它无意对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现实关怀,没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们只是挖掘一些能紧紧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快感元素以提高收视率来获取可观的利润回报。

中国在引进和制作真人秀节目时,必然会面临一种文化差异的考验。如何在收视率与伦理性、娱乐性以及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到一种文化的平衡,将是真人秀难以回避的疑问。

(二)缺少现实观照与艺术精神的视觉文化——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解读

无论荧屏前后怎样热闹红火,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期待与评价却越来越低调。春节联欢晚会在20多年不断修改创新的行进中,却很难突破自己建立起来的模式,越来越让人感到“格式化”。随着传统节日仪式行为在现代社会的渐行渐远,春节晚会凭借现代传播技术营造的“天涯共此时”的氛围,使人们寻找到一个类似于传统仪式行为的最佳平台。春节联欢晚会从开始就与庆典化、仪式化联系在一起。春节联欢晚会之所以在“年年难办年年办”的两难中前行,之所以能成为各大媒体热衷于揭秘和追踪的热点,其实也在于目前还找不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全民性节日可以替代的具有仪式感的集体行为。

从1998年到200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持续下降了22个百分点。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结果说明收视率下降还与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与亲友聚会的过年方式和频道竞争激烈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视觉文化扩张带动的频道开发过多过滥造成了传媒过剩,造成了频道资源浪费。究其根本,艺术创新不足,没有足够的原创艺术提供给电视。尽管作为“风俗”的春节联欢晚会仍然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成为大众的关注,但是作为“艺术”的春节联欢晚会必将在人们的褒贬议论中失去以往的轰动效应。春节联欢晚会对现实的观照不足和艺术精神的缺失则成为视觉文化传播已经产生危机的旁证。

(三)渗透暴力、色情倾向或心理因素的视觉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视觉文化传播的一个特点是首先要考虑吸引受众的注意。而受众对于视觉文化符号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对视觉符号“使用与满足”的情况,即决定受众注意力的根源在于其选择性心理,而使用的情况又取决于他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人们最低层次也就是本能层次的心理需求中对于情色、暴力等感官内容是最多的。如果以收视率和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电视将会如何发展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也并非是单一的正面示范意义,它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电视文化传播特点是单向性的纵向传播。加上电视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因而电视文化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行为。在传播中也就无法避免有时与人性中的丑恶因素的迎合与宣泄,产生一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的电视公害。

1988年,新加坡亚洲大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监测采用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上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毁灭”。新加坡的研究结果是,即使对美国暴力测量采取比较宽松的标准,其暴力指数仍高于亚洲节目的平均指数。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电视暴力的定义,更缺少关于电视暴力的专项调查与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媒介暴力影响的案例屡见报端。1989年电视剧《上海滩绑票奇案》播出不久,陕西省韩城市一名中学生模仿剧中情节,将一名14岁男孩用斧头砍死抛尸井中,然后向被害人家中投寄了两封恐吓信,敲诈钱财。 2003年11月,河南平舆县29岁的犯罪嫌疑人黄某杀害17个青年学生的大案告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获公安部批准后,采访了黄某。先是小时候爱看凶杀录像想当杀手,然后是在网络游戏中充当武士,最后成为一个杀人犯,黄某的经历再一次说明,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媒介暴力具有引发和强化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大多数喜欢电视暴力节目的青少年,虽然没有犯罪,但认同暴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侵犯性倾向或行为。

(四)形象冲击力与受众理解力相矛盾状态中的视觉文化——对一家广告公司自我形象平面广告的讨论

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

在第七届全国广告作品展参赛作品中,有一家广告公司的自我形象系列平面广告《创意没有不方便的日子》,五幅画面的背景色分别是鲜明的红、蓝、黄、绿、紫。画面正中一律是一个白色的妇女个人用品——卫生巾,上面分别写着:“就怕你不来”、“再多也不怕”、“不怕你乱来”、“来了漏不掉”、“早晚等你来”。刚看到这组广告的人都以为是卫生巾广告,仔细再看图下方的小字文案:“创意没有不方便的日子”——原来如此。这时再重新审视这组广告,卫生巾这一形象由于突破了原先“妇女卫生用品”这一现实的束缚而重新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受众的理解力,很多受众觉得无所适从,想象力和理解力发生了混乱。

在广告的虚拟现实中,超常的视觉制激追求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从整体上看,视觉文化时代的形象已经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逻辑。广告创意是否能够随意打破这种逻辑?以打破这种逻辑为代价去获取视觉冲击效果对广告来说是否可行?这恐怕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对待的问题。

(五)虚拟世界颠覆真实身份的视觉文化——现代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神话的批判

1998年底,湖北和辽宁两省很有影响的报刊上登载了题为“网上葬礼,为美丽哭泣”和“伊人去,茶室温馨如旧”的“网络新闻”,描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花季少女,十多年来以巨大的勇气与病魔作斗争,写下了大量精美的古典诗词,并且还成为热情积极的网民,充当网上聊天栏目“温馨茶室”的主持人。这位名叫张清仪的花季少女最后死在键盘前,全国各地的网友对此感到悲痛万分,设立了“悼念清仪”网址,发表悼念诗文500余篇。但是,当后来有的传媒机构希望进一步报道此事并采访花季少女的“哥哥”时,却发现其“哥哥”无处可寻。媒体在一连串调查、核实后发现,所谓的花季少女张清仪纯属虚构杜撰出来的人物。这个来源于网上的貌似有新闻价值而实则虚假的信息,成为我国传媒因失察而使报道的真实性受损的典型个案。

大众传媒引用网络信息来源陷入报道失实的困境,关键原因在于媒体的把关人忽略了互联网的虚拟特征。以计算机手段制作出来的虚幻世界及其构成的网络文化,形成对非现实世界的现实仿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幻变。它们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颠覆是最为严重的。

互联网自建设之初,就没有设定有效身份鉴别的功能。这使得个体在互联网上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播和交往及现实的道德实践关系显现出无序化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知识匮乏、文化退步;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冲突和失范现象严重;道德人格扭曲。比如在信息的处理上对信息的污染和滥用;信息侵权和渗透;信息攻击和破坏;信息欺诈和勒索等。我们还注意到,网络传播在增强人的主体性、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改善人的主体状况方面发挥着明显的正效应,但网络传播对主体的负效应也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

三、化解视觉文化传播危机的思考与对策

(一)视觉文化传播需要处理的关系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视觉文化传播中显露或隐含的问题折射出一些更深层面的矛盾。一是视觉文化商业化倾向与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关系。视觉文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导致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丧失,这是必须警惕的。二是视觉文化的感性形式与理性追求的关系。感性追求的膨胀,必然导致批判理性的递减,而一个不善于思考的民族或社会就会在发展与前进的道路上缺少推动力,甚至迷失自己。三是媒体扩张需要与社会利益、公共道德的关系。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需要收视率从而实现市场占有率,必须追求热点和焦点的曝光频次,甚至把私人生活公开化。四是媒体的社会干预与协调的关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一面双刃剑。对某些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批评必须把握有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五是网络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网络交往的单一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淡漠,要倡导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现象,实际是工具理论无限膨胀而价值理性失落的表现。网络交往代替不了人际交往,网络交往是人际交往的扩展和补充。

(二)视觉文化传播健康发展的思考

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所形成的负面的社会文化传播现象,需要我们理智地去对待。要区分视觉文化传播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促使视觉文化传播在扬弃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