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诚信事迹材料

急,大家帮帮忙,我23日要。我儿子刚上一年级,今天老师要我以我儿子的名义写一篇关于我儿子诚信的材料参加学校诚信之星评比,可我文笔水平有限,特来求救(1000字左右)谢谢!

金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闪闪发光,又有许多用的东西。但是最美的是金子吗?不,最美的是诚信。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无形纽带。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

就拿宋庆龄来说吧!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用过早餐后,就准备到父亲宋耀如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小庆龄听了,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她最喜欢到那位叔叔家了,叔叔家养了鸽子可漂亮了,那位叔叔还说要送她一只呢!小庆龄正准备和爸爸出门时,她突然想起要教好朋友小珍学做花篮便停下脚步,小庆龄便把此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和她姐姐都让庆龄明天教小珍做花篮,但庆龄说什么也要今天教,父亲听了心里很高兴,还对其他孩子说要向庆龄学习。父亲到了朋友家,把事告诉了他的朋友,那位叔叔也很高兴,还让父亲带回两只鸽子,算是对的小庆龄的奖励。

宋庆龄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光只有宋庆龄,孔胜东也是一个言而必行的人。

1986年,共青团浙江省委向全省团员发出了为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作贡献的倡仪。年轻时的孔胜东想到了用自己的自行车的修理技术为群众做点事。于是,他立即行动,每逢周六晚上7时到10时,在自家门口挂出了“共青团义务修理自行车”。他修车从不收一分钱,当车主有急事而车又一时难以修好时,他就把自己的车借给了别人。

就这样到了1995年春节,孔胜东父亲病重,他也只陪了父亲两天,因为第三天正是周六。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事虽多,但他还是自觉补了一个晚上。

18年来,不管是怎样,他都没有歇过一次摊!

对,诚信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诚信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诚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

同学们,拾起诚信的“背囊”吧!用你的诚信战胜风浪,以你的诚信来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5136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4
大众化时代的中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在回答有关中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记者提问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他同时说明,高校扩招与目前毕业生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
“中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句话本来没有问题,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特殊劳动者”的说法。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在合法的前提下,都是社会机器整体中有用的螺丝钉,都是“普通劳动者”。但是,此处的“普通劳动者”,意义显然已经发生转移,而是代指“低薪水的、低社会地位的”之类。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语境下,教育部官员口中的“中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可谓字字渗透着“残忍”。

“高不成低不就”常常被人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地用来形容中学生就业难,并视其为主要原因。我不否认有类似现象的存在,但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局面下,这样的“主要原因”无疑是越来越站不住脚了。一个中学本科毕业生,一个月仅拿不足千元的薪水,应聘者却排成老长的队,试问这也叫“高”吗?接受这样的岗位,难道还不算“普通劳动者”吗?如果“普通劳动者”与“特殊劳动者”的分界线就是这样的工资水平,那中学生实在是不能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的,因为那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同时,知识的价值已经无从体现,乃至完全被否定,“普通劳动者”与纯粹的“体力劳动者”无异,这不是中学教育彻底失败的显著标志,又能是什么?

显而易见,现在的中学生远没有教育部官员想像的那么清高,以“中学生自诩社会精英”这种老掉牙的理由来解释中学生就业难,好比用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来解释今天的人口素质问题,如果不是惯性的托词,那只能是恶意的诬赖。

当下,中学毕业生就业难困局与这些年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运动直接相关,与以“拉动内需”为直接目的的教育产业化紧密相连,这不是一句“说明”就可以矢口否认掉的。高收费加上大扩招,让学校越来越像“学店”,赚个盆满钵满成为主要追求,教育质量的下滑却可以置之不顾。大扩招让中学生的就业机会减少,高收费让中学生的债务压力加大——5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银行追还助学贷款已经进入诉讼时代。

与教育部和高校只需要“就业率”不同,一方面中学生固然需要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中学生更需要就业岗位能够养活自己,能够偿还读书债务——我想,所谓“普通劳动者”的最低待遇底线就应该定在这里。低于此,我们怎么忍心再去苛刻地要求中学生降低就业标准,并以非如此这般就是“自诩社会精英”来无情地嘲讽他们?

再说了,贵族式的中学收费却只能培养出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普通劳动者”,难道不是对高等教育现状的极大讽刺?如果教育部对“中学生就业”的期望,仅满足于都去疯抢体力劳动者的岗位,岂不是在自证“读书无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28
额额,我不会,哈啊哈哈,上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