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的事都应该和父母分享?

如题所述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和父母分享。分享内容的决定应该基于你个人的判断和情况。以下是一些考虑因素:

1. 个人隐私:有些事情可能涉及到你的个人隐私或私密问题,比如恋爱关系、个人价值观、个人成长等。在这些情况下,你可以选择保留一部分私密空间,不一定非要分享给父母。



2. 成人独立:当你在成年后,你可能希望自立、独立决策和处理一些事情。这意味着你可以自主决定哪些事情值得分享给父母,而哪些不需要。



3. 情感支持: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希望与父母分享你的感受、困惑或矛盾。他们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应对问题。



4. 关键决策:对于某些重要决策,如教育、职业、婚姻等,父母的经验和观点可能对你有帮助。在这些情况下,与父母分享可以获得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5. 家庭情况:有时你需要与父母分享一些影响整个家庭的重要事项或问题。这有助于你们共同解决问题,取得良好的家庭互动。



最重要的是,在决定与父母分享的事情时,你应当权衡自己的需要和父母的参与程度。每个家庭和关系都有不同,你需要根据你与父母的关系和话题的性质来做出决定。尊重彼此的边界和隐私,同时与父母建立开放和互信的沟通方式。这样可以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9
以我亲身经历告诉你,不是。上网搜这个问题时大多数都是说:父母是心灵的最终港湾,只有父母才是完全对你好的.......

这些都只能当做心灵鸡汤来读,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三叔的儿子就是因为他30多还没结婚然后还没存到什么钱,然后我三叔就在平时的聊天中把这些事儿都说了,先是说给我爸还有五叔大伯他们听,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知道了这个事儿,成为大家的茶余饭后的谈资,都觉得我那个哥没用,导致平时过年过节都不会回家。准确来说就是有家但没脸回,有困难想跟父母说但又怕父母把这些事儿跟亲戚说,导致进一步加深自己“没用”的形象。无独有偶,我大舅的儿子也是如此,他谈了好多个女朋友,但没有一个是修成正果的,最终到现在30大几了都还单着。难道他真的不想结婚?我想应该不是。他是害怕,害怕结婚,害怕重蹈覆辙。

所以,不要所有的话都跟父母说,报喜不报忧,可能是因为年代的原因,导致他们不会觉得有什么,他们只会觉得想开点就好,不要那么在意。可是真的可以做到吗?扪心自问一下,人活一张脸,一家店会因为口碑不好而倒闭,一个国家会因为负能量的传播导致社会动荡,从而导致走向衰落,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有七情六欲的人更加如此。

不要被那种“想开点”“多大点事儿”所绑架,有些事儿不是想开就能真正做到的,只有受害者最为清楚,宁可跟朋友说也不要跟家里人说,因为朋友是可以断,但亲情绝对没法做到,在一个人的成长路上避免不了要和亲戚打上交道。
第2个回答  2023-05-21
孩子总想远离父母,父母管教得太多了,父母在总是没办法好好的玩耍,他们觉得独立就是不用父母的钱就是远离,真正成熟的独立不是这样的。

小莉(化名)是一个成绩位居第一的学霸,老师家长都觉得她能上重点大学,可是她内心希望的是去音乐学院,父母特别反对,小莉对此也没有反驳。直到填写志愿的时候,矛盾发生了,父母为了让女儿上他们心仪的大学,监督小莉填志愿。本想趁着父母不在该志愿被发现了,小莉只能被迫填上父母心仪的学校,在通知书到的那天,这个女孩自杀了。

在同学眼里,小莉阳光开朗,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心里的别人家的孩子,爸爸妈妈的优秀女儿。谁也没想到,会选择自杀。她一直不是为自己而活,一直活在父母的意愿里,最终连心仪的大学都没办法选择,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许多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常常分不清是自己想要还是父母想要,常常压抑自己的想法,没有与父母沟通。

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是远离父母而是学会用自己的想法左右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想法争取自己想要的。

一、 什么是真正的内心独立?

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需要经历分离到个体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独立。一个独立的人,指其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自己的想法意志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有自己很强的行动能力,遇事有自己的主见,不会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这类人他们的内心十分强大,能够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对于做事想得到某种结果的目的性都很明确。

二、 孩子为什么想要独立?

1. 不想成为提线木偶,想掌握人生

渴望独立是每个人的天性,孩子内心里是渴望摆脱大人的管教,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想变成一个自信独立的人,大家平时对孩子的事情都做得面面俱到,但孩子不喜欢这样,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还总是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2. 过于关心,孩子感到负担

相信很多家长总是会关心孩子在外面的生活。周末孩子出去外面玩耍回来,妈妈逮住了就一个劲地问东问西。和谁出去玩、玩了什么、中午吃什么了、有发生其他事情吗?妈妈一直揪着孩子问他在外面的情况,让孩子不厌其烦。过分的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 家长怎么教会孩子从心理独立?

《少年说》有一期,一个初三的男孩向妈妈表白:你为了立足在城市,真的很辛苦,我不羡慕有钱的同学,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这个单亲妈妈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从农村搬到城市,一个人打拼工作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位妈妈听完孩子的话,说道:“你要记住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你不属于我,你属于自己,你属于蓝天,好吗?”这是一个独立的母亲,她也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人间枝头,各自乘流。

1. 为孩子提供自主、独立的成长环境

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教育的。在孩子生活中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家长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独立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说话、玩耍,允许孩子犯错,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生活中,孩子遇到困难,家长都不要立刻去帮忙,学会让孩子去思考该怎么处理,引导孩子正确地处理事情方式,达到让孩子自立自强的目的。

2.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引导

在培养孩子的内心独立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循环渐进的方式更加能够让孩子深入理解。孩子在面对游戏和学习时,肯定是游戏更加令人诱惑,家长必须正确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给孩子制定一份计划,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和学习中提高独立能力。

3.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事情

家长一定要学会放学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培养孩子独立性,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出错,不要害怕孩子出事情。给孩子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实践,能够独自完成,给孩子一个独自处理生活的机会。除了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自己的事情,家长也能在平时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帮忙买个东西,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孩子开动脑筋,使孩子能够有一种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不过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完全不管,还是要告诉孩子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会造成什么后果。

4. 给孩子时间

家长可以给孩子时间让他安排自己的事情,不管年龄大小,孩子不能永远去执行家长的安排,需要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懂得时间安排,珍惜时间。

父母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不要在孩子身上放弃,要明白有些原则问题的打破会导致孩子对底线无所畏惧。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都需要尊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