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果后期偏居中国西部边陲的秦国为什么能够实现四海为一?

如题所述

一、在经济上,兼并战争最需要的莫过于粮食。

六国虽为此而普遍重农,但围绕重农的改革,远不如秦国来得全面和坚决。秦为发展农业采取了六大改革措施,如此周全的改革措施使秦国农业劳动结构日趋合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更加适应,秦民更加安心务农,努力增产。因此,秦国农业直线上升,劳动队伍异常稳定,为兼并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兵源。而六国的重农措施与秦相比,顾此失彼,尤其在重农抑商上没拿出系统办法。这样,耕战基础就没有秦雄厚,在实力对比上自然输秦一筹。

二、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集权。

六国改革虽都作了这方面的努力,但在很多环节上薄弱。秦则通过改革,在政权建设上显示了集权程度高、吏治清明、富于人才优势三大特点,为秦并天下提供了六国所不完全具备的保证。

秦自商鞅变法起,在全国推行了县制和什伍连坐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这种体制不仅容易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而且对兼并来的土地和人民不致于得而复失。

同时,秦通过“有军功者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新法,较为彻底地废除了贵族无功受禄的特权,并按照“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的原则,选拔官吏,分配财产。此后,秦国由贵族政治一变而为官僚政治。在推行官僚政治时,秦国特别注意贯彻“以法择人”的法治精神,通常采用的各种选官办法,如“保举制”、“军功授爵制”、“吏进制”、“通法为吏制”,都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规定,很难营私舞弊。秦国的官僚选拔与管理制度较东方六国完整而严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国吏治的清明。新的官僚体制和清明的吏治,加强了秦中央集权的力量,给秦带来了安定而有生气的政局,便于全力以赴对外开拓。

与秦相比,六国政治多所逊色:

一来打击旧贵族不彻底,较多地保留了宗法分封制,国中无功受禄者多,保守势力时时猖獗;

二来中央集权体制不够完备,法制不够严密,兼并来的土地不能“坚凝之”;

三来官僚选拔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从制度上为吏治清明提供保障;

四来政权的开放没有连续性,对土人没有长久的吸引力。

所以,集权力量从总的方面看比秦薄弱。譬如楚国,自吴起变法夭折后,大权长期握于昭、屈、景三大贵族之手,集权力量如此薄弱,与秦较量,失败是必然的。

三、广揽贤能,富于人才优势,也是秦国政治明显优于六国的地方。

秦自春秋立国起,就有重用外人的传统,但作为一种国策正式提出来,则始于秦孝公的“求贤令”。从孝公开始,直至秦始皇,担任秦国宰相的23人中,有20人是客卿。这在七雄中也是绝无仅有。这些受到重用的客卿大都对秦忠贞不二,拼死效力,为秦扫六合立下了丰功伟绩。如张仪(魏人)为秦四出“连横”,瓦解诸侯对秦的“合纵”;甘茂(楚人)为秦领兵定汉中,平蜀乱,拔韩之宜阳;李斯(楚人)与秦始皇共订“并六国”之策,并及时上《谏逐客书》,阻止了秦宗室大臣发动的逐客之议,避免了秦国政治路线的一次大失误。总之,他们都竭智尽力,助秦成功。

四、除去经济和政治条件,关键还在于武力强大。

六国虽也很注意军队建设,但都没能像秦那样,通过改革,确立系统的军功授爵制,并利用“利出一孔”的手段,造成民欲求富贵,“非战无由”的社会情势,也没有像秦那样持久不懈地调动起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积极从军、勇猛作战的热情。秦自商鞅变法后所培养、训练的军队确为对六国有威慑力的劲旅,正是凭借这支劲旅,秦国才得以力敌群雄,“以虎狼之势而吞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7
因为秦国能连续出现几位明君,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不断提升,秦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秦始皇时期爆发了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