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蒋诚:肠子被打出后塞回继续战斗,晚年欠下巨款让儿子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1988年,四川省合川县隆兴乡收到了一封迟到整整36年的立功喜报:“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

当地人吃惊地发现, 眼前这位已经60岁的蚕桑站临时工蒋诚居然是位响当当的战场英雄,此时,他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老家整整33年,甚至奉献了大半辈子连一个正式工人的身份都没有得到。

蒋诚,一位当年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仅凭一己之力歼敌400多名的英雄,一位为了改善家乡落后甘心欠下巨款并 “父债子还” 的热心人。

百年人生,无论在战场还是家乡,蒋诚从未居功自傲更没有享受过任何优待,如此低调丝毫掩盖不住老英雄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

而到底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起伏?老英雄又默默坚守了什么?本文,笔者将为你聚焦这位无名英雄平凡也不凡的一生。

1928年,蒋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身为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子弟,蒋诚比任何人都了解中国底层民众的疾苦。

当年的他为了生存沿着大街小巷乞讨过,也在别人的田里劳作过,据蒋诚的回忆:

“家里仅有两亩地、两间佃房、一头牛,却要养活全家七口人。”

如此艰苦的岁月,蒋诚也见证了中国解放事业的浩浩荡荡,直到1949年12月,当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横扫大西南、成都解放战斗打响之时,21岁的蒋诚也如愿成为了解放军一员。

硝烟四起的岁月里,热血男儿最渴望的无外乎就是端起枪冲上战场,对于蒋诚来说更是如此,只要能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抗美援朝战役开始,刚刚被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的蒋诚,与无数战友一起扛着机枪奔赴朝鲜战场,当年没能在解放战场上保家卫国的他,这次立志要不辱使命。

1952年11月8日,蒋诚所在的92团到达上甘岭,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艰难的鏖战。

在此之前,经过先头部队连续4个日夜的浴血奋战,他们所在的上甘岭537.7高地形势依旧危急,全团兵力仅剩24人,全部退守7号坑道,这群可爱的战士已经连续11天水米未进。

阵地面前,蒋诚所在部队接到上级指示:“11日发动反击!”当炮火声划破天际,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令人胆寒的死亡气息

眼看着战壕里一具具战友的遗体堆积成山,蒋诚忘记了恐惧,他一个人站在沟底,将机枪架在了头上,拼命向敌方扫射。

当一颗炮弹在蒋诚所在坑道附近爆炸时,一枚高速旋转的弹片居然瞬间在他的肚子上划出一道常常的伤口,顷刻间鲜血直流的蒋诚连肠子都流了出来。

“肠子掉出来了,就把肠子揉进去继续打!”

曾亲眼见证过黄继光英勇牺牲的蒋诚在负伤后完全忘记了对死亡的恐惧,他要在阵亡前给敌人最致命的打击。

当时,蒋诚所在的连队负责正面防御,而他负责的这架重机枪更是在阵地最前面、火力最集中的位置,别看蒋诚负责的阵地只有一个簸箕的宽度,重要程度不言自明。

身负重伤的蒋诚依旧头脑冷静,他将一颗颗愤怒的子弹射向远处的敌人,仅凭一己之力歼敌400多名,成功压制了敌方的火力点。

就在双方交战时,一架敌机因志愿军没有防空炮火而肆无忌惮地屡次低空俯冲、投弹轰炸,此举彻底激怒了蒋诚,只见他将枪口对准敌机头部进行狠命射击,没成想,追着敌机从头打到尾的蒋诚居然真的将其击落!

好在之后的蒋诚被战友生拉硬拽拖回坑道进行抢救,才算捡回了一条命,而他的这次壮举也被志愿军司令部记一等功。

1953年,当志愿军政治部、司令部为蒋诚父亲寄去立功喜报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喜报居然整整迟到了36年。

1954年,当蒋诚随部队胜利回师,在驻地浙江江山兴建部队营房,又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5年2月10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蒋诚决定复员返乡,可回到家乡的他并没有受到乡亲对战斗英雄的夹道欢迎,对于乡亲来说,他们仅仅知道眼前的蒋诚身为复员士兵,对他身为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的事迹毫不知情。

没了当初在部队的英雄光环,回到老家的蒋诚,既没有当地政府为他安置工作也没有相应的待遇落实,就连基本的生活补贴也没有,而此时的蒋诚却心甘情愿地做起了一名普通农民,每天下地耕田、种桑养蚕,平凡也安稳。

那个时候的蒋诚带着一家人清贫度日,据小儿子蒋明辉的回忆:

之后的蒋诚还曾担任过隆兴乡的民兵,还在江津地区参与过铁路修建,直到1964年4月,在隆兴乡大力发展蚕桑养殖工作时,掌握着过硬养殖技术的蒋诚又一次回乡做贡献。

从桑树嫁接到蚕种繁育、蚕茧收烘,蒋诚日日奔波在养蚕农户,其中辛劳超出想象。

当年,隆兴乡在蒋诚的努力下,乡亲们几乎都以蚕桑养殖为生。

常年披星戴月的辛劳,蒋诚从不肯轻易麻烦乡亲,他是妻子眼中辛苦的丈夫,也是孩子眼中“不称职”的父亲。

可就是如此的辛勤付出,蒋诚身为技术员依旧处于编制外,多年来他一直都只是一位收入低廉的临时工,工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孩子上学从未穿过合体的新衣,就连结婚时也没能置办体面的酒席,即便如此,蒋诚也从未想过向上级申请优待,更未向身边人透露过自己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的身份。

当年,只有弟弟姜启鹏对蒋诚的功臣身份略知一二,每每劝他向上级反映情况时,蒋诚的回答总是那句话 :“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就这样,一位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英雄,将代表军工的勋章通通锁进柜子里,对他而言,能够安稳地活在和平年代已然是万幸。

1983年,隆兴乡为了改变交通不畅的现状,在没有经费与修路设备的情况下,所有工作都只能借助人工完成。

眼看着修路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一时间竟无人主动牵头筹划,这一次,蒋诚又一次站了出来,他带领着乡亲们有如当年奋战在上甘岭前线一样。

工程进行到一半,辛苦筹措来的资金却用完了,就连工钱也支付不起了。

“蒋哥,我们还是想回去种田。”

面对乡亲父老有如泄气皮球,一向沉默寡言的蒋诚抽着烟陷入了思考。

狠吸了三根烟后,只听蒋诚闷声说道:“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

没多久,蒋诚真的带回了一笔资金,一直支持到修路顺利完成,可至于这笔钱从何而来,只有蒋诚自己知道。

1988年,正当合川县组织修订县志时,很多被尘封多年的档案公之于众,其中,最为特别的就要数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而编撰人员王爵英也发现,当年这份喜报居然没能顺利送达当事人手中,仅仅留下喜报背后的一行字: “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经过调查,王爵英发现,喜报之所以没能正常送达,恰恰源于地址“兴隆乡”出现了问题,凑巧的是,蒋诚的弟弟蒋启鹏当年与王爵英曾是师生也是同事,经过一番查证,蒋诚隐藏33年的真实身份终于得到确认。

消息传开后,全县人都为之震惊不已,《合川日报》更是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刊登了这张迟到36年的喜报,而此时的蒋诚也已经年满60岁了,可他依旧只是一位临时工,连退休工资都没有。

1988年9月,合川县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将蒋诚同志收回蚕桑站为工人享受全面职工待遇的通知》,60岁的蒋诚终于在复员多年后得到了一个正式工人的身份,而他的每月工资仅有80元。

而此时,蒋诚家中的子女并没有因为父亲战斗英雄身份的公开而享受任何优待,最重要的是,蒋诚当年因为修路借来的一笔巨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面对孩子们的质疑,蒋诚的态度决绝而坚定,在他看来:“国家还穷,我们也不能给国家增加什么负担”,在英雄眼中,“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

1991年,三儿子蒋明辉在蚕种站任职保安,身为临时工的他日子依旧过得很是清贫,而此时的他也得知了父亲蒋诚心头的一件难事。

当蒋明辉心头一沉问起父亲贷款数额时,父亲的回答让他有些难以置信:

蒋明辉刚刚参加工作3年,省吃俭用也才攒下了1000多元的积蓄,可他对于父亲的这件难事非但没有抱怨,还直接说了四个字:“父债子还!”

就这样,为了还清父亲的贷款,蒋明辉卖掉了自己的婚房,住进了集体宿舍,甚至还欠了一笔外债,据他事后的回忆:“因为这件事,我差点婚都没结成!”

可对于父亲拒绝向政府反应自己的困难以及父债子还这件事,蒋明辉从未有过怨言,每每提及往事,他的回答与父亲一样决绝而坚定:“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对于蒋诚而言,他在乎的并不是建功立业后的回报,相反,身为党员以及退伍军人,他要做的是时刻铭记使命,为祖国与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凡事都应处处带头、事事争先。

2014年,村子里开始引进油橄榄种植扶贫产业,号召村民进行土地流转。

对于理念并不先进的村民来说,大家担心土地流转会让自己丢了饭碗,村委会也因此蒙受着巨大的压力,就在此时,蒋诚又一次站了出来。

除了将自家的3亩多土地进行流转以外,蒋诚不断向乡里乡亲传达着土地流转的好处,如此,乡村的扶贫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之后的村民也都因此受益匪浅。

每当人们问起他是否后悔当兵时,蒋诚的朴实回答让人感动,在他看来,自己戎马征程毫无后悔可言,无时无刻想着的都是如何取得胜利,如何更好地做出奉献。

转眼间,当年杀伐决断的青年英雄已然是一位步履阑珊的耄耋老者,90多岁高龄的蒋诚,至今依旧与老伴生活在广福村,每每见到他,依旧是一身绿色旧式军装,稀疏的白发、沧桑的面容,一双布鞋、一根拐棍。

没有刻意渲染的豪情壮志,没有堂而皇之的居功自傲,可蒋诚穷尽一生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他以及如他一样的“沉默英雄”们,值得后人铭记,如此才是人间大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