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资料

如题所述

朱 德 永远的红军之父
抗战时期的朱德
缅怀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建军元勋。名将传统,智仁信勇。青年讲武,德苏学戎。工精律诗,放歌大风。当年弃教习武前,五律一首表心胸:

志士恨无穷,

只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

刷新旧国风。

从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内会议和召集的群众大会上,一般都并列挂着两幅画像———毛主席、朱总司令。夺取政权的烽火岁月中,朱德的名字与毛泽东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回溯党的历史时不能不追念这位刚毅而又慈祥的老前辈。

生平

■体育教员徒步跋涉三个月,考入蔡锷主办的云南讲武堂

■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提出入党,让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

■庐山会议上朱德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背景

■朱德将德国的陆军战术、苏联的政治建军同自己在山区剿匪的作战实践相结合,为红军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战术。

中华大地上虽然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自明清以后却同西方出现了社会发展的“代差”。当欧美依靠工业革命的成果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清军以农耕时代的刀矛和土火枪与之对抗。为了自强,中国人不得不向列强学习新战术,各省都仿照德、日军校兴办讲武堂。可是步人后尘的爬行式学习,培养的大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官,“徒弟”照旧被“师傅”欺负。

朱德作为出身新军事学堂的旧式军人,最可贵之处在于勇于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全新强军之路。他到德国学过称雄世界的陆军战术,到苏联研究过政治建军,又结合自己率滇军在山区剿匪的游动作战实践,在红军建立之初便思索一套独特的战术。

人们曾形容毛泽东是红军的“大脑”,主要负责战略运筹和组织政治建军;朱德则是红军行动的“臂膀”,负责作战具体指挥。二人合作,优长互补,创造出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等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打法。

由于红军的英勇和具有独特的战术,国民党军以几倍、十几倍的兵力一次次到江西“围剿”,结果报纸上终年总是哀叹受挫,这也使“朱毛”之名天下传扬。毛泽东与朱德的合作,持续了为时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的整个始终。当1949年10月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升起时,广场上和全国人民高呼的是两个“万岁”———“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这恰恰是历史作出的选择。

故事

■朱德带人攀上悬崖,打退民团,指挥起义军通过隘口。当时任班长的粟裕几十年后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1927年秋,南昌起义部队在粤东北战败,主力第25师的师团干部除了搞政工的陈毅外,全都逃跑或离队,这支叶挺铁军的老部队面临散伙危险。

在鸟无头不飞的危急时刻,“客居”在这支部队中的朱德站了出来,自愿担任指挥。对这个旧滇军将领,干部战士们起初只感到他面容慈善,为人谦和,对别的方面并不了解。几天后,在武平县石径岭的一次遭遇战,使朱德一下子树立起威信。

当时,一股民团控制住险要的山隘口,部队陷入一条山沟。后有追兵,每支枪又只剩几颗子弹。在千钧一发之际,朱德带领几个警卫人员沿着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突然出现在把守隘口的民团后面开火。敌兵在惊慌之中搞不清多少人来包抄,落荒而逃。当起义军官兵急速前进时,大家清楚地看到朱德手执一支驳壳枪,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指挥大家通过了隘口。几十年后,当时任班长的粟裕大将仍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面对着革命低潮,行军中不断有人开小差,2500人减到只有900人。朱德此时召集全体人员讲话说:“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无论如何,我是不走的。只要有二百条枪,我就有办法。”这种豪迈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动了剩下的同志,大家跟着朱德走到湘南,又登上雄伟的井冈山,与毛委员会合。这支英雄部队作为种子,此后发展为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朱德后来能成为人民军队三任总司令,奠基之举就在于此刻的振臂一呼。

■朱德的“伙夫头”形象起过救命作用

■著名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时,看到朱德脱衣与战士打球,到处宣传“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在朱德元帅的纪念画册中,有当滇军旅长时穿呢军装、着黑皮靴的照片。他抛弃这一切上了井冈山后,却与战士穿同样的粗布衣,吃同样的伙食,并一起挑粮———“朱德的扁担”这一真实故事长久流传。正是靠这种精神感召,红军生活虽苦,大家都无怨言。当时陈毅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群众及敌兵俘虏初见鼎鼎大名的红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顶多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干部战士把军长叫做“伙夫头”,不仅有亲切感,这种形象有一次还起过救命作用。

1929年初,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混战中朱德被冲散,与一群敌兵相遇。敌兵看他年纪又大,衣衫又破旧,按旧军队的装束像个伙夫,只喝问道:“你知道朱德在哪?”他们要抓的这位红军最高指挥员向别处一指,敌兵便不屑一顾地舍他而去。

1940年,著名的华侨资本家陈嘉赓访问延安,说他最感动的一件事便是朱德陪他参观走到抗大操场边,里面正在打篮球的学员喊:“总司令,来一个!”朱德马上脱衣上场。陈嘉赓此后到处宣传“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解放后,朱德仍经常想到群众中走走谈谈,对设置重重警卫非常反感。他说过这样的话:“一旦外出,就要有人前呼后拥,层层保卫,把自己同人民隔离开,使群众望而生畏,不敢接近。旧社会与人民为敌的军阀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新中国,共产党员也这样做,令人不可思议。”不过由于某些原因,朱德虽长叹却也难以扭转。

“文革”期间,首都卫生系统造反派跑到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旧址,想开所谓“批判朱德、钱信忠(原卫生部长)大会”。没等召集,便有数千人在当年老民兵、老抗属带领下,手举扁担、锄头愤然赶来,大家高呼:“朱总司令和我们一个锅吃饭,怎么能打倒?钱部长好得很嘛!当初我们这儿大人小孩有病都是钱部长看的。”造反派们见状,吓得抱头鼠窜。朱总司令等军队领导人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几十年后犹在民心,真令人百感交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4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第2个回答  2006-05-24
朱德: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1976)。形容他的只有一句话:“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原名代珍,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小名三娃子。属狗,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李家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起,还连续被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6年7月6日在北京以90岁高龄病逝。临终前,他嘱咐他的伴侣康克清,把二万多元的积蓄全部交给了党,不为子孙(有一子一女)留下分文。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5-27
朱德: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1976)。形容他的只有一句话:“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原名代珍,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小名三娃子。属狗,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李家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起,还连续被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6年7月6日在北京以90岁高龄病逝。临终前,他嘱咐他的伴侣康克清,把二万多元的积蓄全部交给了党,不为子孙(有一子一女)留下分文。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