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轻轨?

如题所述

轻轨交通是指一种电力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型轨道交通”的对称。具有以下特征:车辆可以是单节、铰接或组成短的列车,在固定的轨道上行驶;车站常设有低的或中等高度的月台,在某种情况下,如有些车站没有月台,则往往采用特殊结构的车辆,有可以折叠的门踏步,在停站开门时自动放下,以方便乘客从路面直接上下;运行方式可以是地面、地下、高架相结合,可以与道路交通和其他交通系统混合行驶,保证路口优先权,也可以完全隔离;通常采用直流供电系统;最大的设计客运能力视列车编组大小而言,一般在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2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2
你好,轻轨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改造并发展起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最初轻轨铁路的线路所使用的钢轨比重型地铁所使用的钢轨轻,其整体的技术标准也低于地铁,因而轻轨的运输能力也远远小于地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轻轨已采用与地铁相同质量的钢轨,定义也变为客运量或车辆轴重稍小于地铁的快速轨道交通。希望我回答可以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
第2个回答  2008-12-06
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
第3个回答  2016-08-30
  “地铁”、“轻轨”莫混淆
  城市轨道交通中线路和车辆具备和公路汽车以及非机动车混行能力的系统称为轻轨,不具备的称为地铁,这是UIC的明确定义的简单表述。地铁说白了和普通长途铁路技术上是一致的,只是服务重点不同,轻轨由于需要具备混行特点(适应小曲线=车体窄,适应路面交通和无闭塞行车=高加减速车体轻便,适应路面乘降=低地板或者低入口),所以导致一般输送能力较低,但绝对不是输送力低可以作为轻轨定义——因此国内很多流传的定义都是错的。
  总之轻轨就是有轨电车或者现代有轨电车,导轨胶轮等属于新型轨道交通特性和钢轨钢轮车相差较远,常常也不列为轻轨范畴。
  [编辑本段]地铁和轻轨的区别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铁、轻轨两种制式。对于两者的区别,有人认为,地面下的轨道交通叫地铁,反之就是轻轨;也有人认为,钢轨轻的就是轻轨,重的就是地铁。这两种划分方式都是不科学的。那么地铁和轻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无论是轻轨还是地铁,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桥上;虽然地铁的轨重一般要大于轻轨,但为了增强轨道的稳定性,减少养护和维修的工作量,增大回流断面和减少杂散电流,地铁和轻轨都趋向选用重型钢轨。划分两者的依据应是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的大小。地铁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6万人次,轻轨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1-3万人次。由此设计的地铁和轻轨,它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地铁的轴重普遍大于13吨,而轻轨要小于13吨,其次,一般情况下,地铁的平面曲线半径不小于300米,而轻轨一般在100米到200米之间,另外,地铁每列车的编组数也要多于轻轨,车辆定员亦多。
  从运输能力、车辆设计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来看,轻轨与地铁均有所差别。其实归根结底的区别,或者说本质的区别还是运量,地铁线在高峰小时内,其单向运输能力分别达到3万至7万人次,而轻轨的运力为0.6万至2万人次。运量的大小决定了编组数(地铁列车编组可达4-10节,轻轨列车编组为2-4节),决定了车辆,决定了轴重,决定了站台长度(很重要,牵涉到预留用地,而土地对城市而言就是钱,地下车站的直接牵涉到造价,因此客流预测很重要)。
  套用我们教材上写的:“地铁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如今的地铁已经不局限于运行线在地下隧道中的这种形式,而是泛指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万至7万人的大容量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线路多样化,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机结合。而事实上在国外一些城市中,地铁已经改名,比如纽约、旧金山、香港等地,已经称之为‘大容量铁路交通 ’(Mass Transit Rail)或者‘快速交通系统 ’(Rapid Transit System)。这种轨道交通系统通常的建造规律是在市中心为隧道线,市区以外为地面或高架线(厦门拟建的轻轨也是采用这种形式,但是就是差别在运量上,所以还是要称为轻轨)。”
  此外,对于地铁和轻轨,从车辆上的认识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地铁车辆是采用第三轨供电而轻轨是采用接触网。其实,现在供电方式已经不能成为区别的标志,现在新建的很多地铁车辆也都采用了接触网,毕竟这种方式从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有第三轨不可比拟的优势。 (距观察,上海市所有轨道交通全部使用的是接触网供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