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中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后又离开的思想原因是什么。

谢谢啦

鲁迅在日本求学时与日本人看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可是周围的中国留学生却看得津津有味,鲁迅为他们的麻木不仁感到备悲愤。之后鲁迅发现学医只能救国人的躯壳无法拯救国人的灵魂,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

同时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

扩展资料: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入学的两个月前,升格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藤野先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06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1个回答  2013-03-06
看电影事件发生后,他知道了中国人被欺负不是因为身体弱,而是别方面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拯救中国,不是靠医,而是文。是思想。所以他打算弃医从文。(望采纳哈~~~)
第2个回答  2013-03-06
当时鲁迅先生认识到,文学而不是医学才能唤醒民众的精神。思想麻痹的人,即使救活他也只是多了一个围看同胞被杀的看客。
第3个回答  2013-03-06
他觉得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