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讳和避讳的区别?

如题所述

忌讳和禁忌是人们对不好,不喜欢的言语或事物,躲避或禁止去做。它是存在於各民族中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它的学术名词是taboo,是来自南太平洋玻利尼亚汤加岛上的土语,18世纪由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带到了欧洲。
忌讳和禁忌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本质还不能理解时,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某些事物的崇拜,对危险事物的畏惧和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因而在言行上规定的不能说、不能做的事情。这种为了保护自己﹐避免招灾引祸,人们给自己的言行加上的这些拘禁和限制,有的是宗教的,有的是世俗习惯的。忌讳积久了便成了禁忌。
语言禁忌是人们对语言的迷信和崇拜,认为语言与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不吉祥语能招致不吉祥事的发生,这就使人们对好事情的禁忌心理,转化成了对语言的回避。汉语是一个音节少的语言。有很多字共为一个音节,所以同音字多,因而形成了中国人的谐音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文化心理,比如,人们都不喜欢“死、亡、丧、败、灾”等这些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些字词也不能说,特别是在逢年过节,婚姻嫁娶,修屋建房等重要喜庆活动时,更是十分注意回避这些不好的字词,代之以“喜、吉、顺、发”等吉祥词,所以在中国旧时的婚礼上﹐或建房上梁时,总是有人来念“喜歌”,以满足人们求平安吉利的心理需求。在小说《济公全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济公在路上走,看见路旁有很多人在建造一所大房,正要上横梁。做活的工匠们看见济公和尚走过来,於是有人提议说,快请这个和尚在我们上梁时念一个喜歌,以讨个吉利。主人同意了,於是把济公叫了过来,请他念喜歌。济公说我要喝完酒,吃完肉才能念,主人赶忙拿来酒肉。济公吃完以後开始念道︰“今日上横梁,愿出千口丧,父在子先死,妻在夫先亡。”说完便立刻走了。众人一听十分吃惊,这又是死,又是亡,又是丧,哪里是“喜歌”,简直是一个“丧歌”。主人更是气愤无比,马上命人快去把这个和尚捉了回来,痛打一顿。济公此时已经走远,追的人没有追上,只好回来。这时有人劝主人说︰“算了吧,一个疯癫的穷和尚,打他一顿又能怎样?”过了一会,有一个人忽然对这几句话悟出一些道理来,对大家说︰“这个和尚说的句句都是吉利话。你们想,要从这个屋子里出千口丧,这个屋子该是多麼坚固,它最少要挺立几百年。父亲死在儿子之前,是说这个屋内没有孤鳏老人,妻子死在丈夫之前,是说这个屋内没有寡妇,这不是最吉利的事情吗?”大家听了恍然大悟,主人也转怒为喜。再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文化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
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民国初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後来又当了皇帝。他下令,正月十五一律不许说吃“元宵”,把“元宵”改为“汤圆”,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
中国人自古就很看重禁忌。《礼记.曲礼》中说︰“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周礼.地官.咏训》中也说︰“掌道方慝,以诏讳忌,以知地俗。”可见古人是何等重视禁忌习俗的,而且中国古时候也存在著许多各种各样的禁忌,其中有很多是与崇拜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古时候,人们对水十分崇拜,所以有不准在井上磨刀的禁忌,以免使井中的水神有一种杀机感,因而招致灾祸。再比如,由於古人对鬼魂的崇拜,所以在丧礼中有很多禁忌,如果邻家在办丧事,自家是禁止舂米的,因为这可能把鬼魂引入自宅。而且古人还认为人的名字是人的身体一部分,所以人刚死,在招魂时要呼喊死者的名字,这便产生了讳名。另外,由於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所以产生了对日食和晦日的一些禁忌。古人特别把晦日看作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军队不能出兵打仗,官员不能上班办事,夜里不能唱歌,夫妇不能同房,等等,唯恐做了会招致灾难。其他还有对色彩、数字、动物、器皿等事物的崇拜和禁忌,所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禁忌文化。
这种语言禁忌不仅在古代有,就是在今天依然存在於人们生活之中。在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每到春节时,有些人家的父﹑母亲,惟恐孩子小,不懂事,在春节期间说出一些禁忌话来,於是在屋内贴上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童言无忌”,以此来抵消禁忌语给自己心理上造成的震撼。由此可见,禁忌使人们活得是何等谨慎。另外,还有不同行业的人,也都有不同的禁忌语,比如︰商人自己不说,也不许别人说“关门”,因为这意味着倒闭。船夫不说“翻”、“沉”,因为怕出海时,招来翻船事故。唱戏班子忌说“伞”,因为“伞”与“散”同音,害怕班子散伙。就连新加坡、日本也同样有类似的禁忌。笔者在新加坡时,想买一些书,去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书店非常多,称得上一个“书城”,可此地偏偏叫做“黄金城”,这是因为“书”与“输”谐音,人们有意避开不好字,代之以吉祥词。另外,日本大阪地铁的所有招牌,都将“铁”字写成繁体字“ ”,而不是简体字“ 铁”(在日本两字并用),因为简体“铁”字是由“失”“金”二字组合而成,你想,地铁“失金”,不是意味公司赔本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汉字禁忌文化的影子。
人们除了认为语言能给人带来灾祸以外,同时认为语言还能表现出对神圣事物的不恭敬和亵渎,因此在禁忌语中出现了对名字的避讳现象。孔夫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在旧时被人们尊为“圣人”,因此过去的读书人每当遇到他的名字“孔丘”时,要改变“丘”的写法,写成“ ”,并且把读音也改为“mǒu”否则被视为不恭敬。中国封建帝王更是威严无比,为了显示他的“九五之尊”,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都是有许多忌讳的。比如,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秦始皇姓赢,名政,於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他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後,年号叫做“康德”,“德”字就故意少写一笔,写成“ ”,以示尊贵。这种被人们称之谓君讳现象的背後,是与权力和杀戮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如果有人犯了禁,触犯了统治者,轻则入狱,重则是要被杀头的。
这种君讳後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於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後,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惟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语,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作则”与“做贼”同音,是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慑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时,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慌诚恐。
中国古代这种讳名现象,不仅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码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06
忌讳:是指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对某些问题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避讳是指的:回避,避忌。

两者的区别是:
忌讳一般是指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过年过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及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在学习上,最忌讳的是有始无终。
而避讳则只是指知道某事或某人有什么样的忌讳的情况下,再进行回避,避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9
二者都有回避之意。“忌讳”指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有时也用来指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避讳”读"bìhuì"时,指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王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读“bìhui ”时,指不愿意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儿。
第3个回答  2013-03-29
忌讳 jìhuì
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忌讳 jìhuì
力求避免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

避讳 bìhui
(1) 忌讳; 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2) 回避[某事物]
(3)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第4个回答  2013-03-27
忌讳:对某种东西产生一种恐惧心里,而不愿提起。
避讳:就是回避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