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朝服问题?

(1)亲王郡王不是封王之后还应该有自己的官职?那么他们朝觐时穿的朝服(颜色规式等)到底是按王的爵位规制,还是按他自己的官职规制?还有常服祭服什么的到底是按爵位还是按官职呢?并且常见一些资料中说某某着亲王服色什么的,
他们的服饰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啊= =。

(2)唐代的朝服到底是圆领还是交领?
就是太宗、高宗时期。

有说是官员皆穿圆领袍上朝,但是朝服应该要有蔽膝吧,圆领袍如何穿 蔽膝
呢?= =还有蔽膝真是种美好的存在啊。
又有资料说是皆从古制,那不就应该是交领、玄衣、纁裳之类的吗。。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旧唐书  志第二十五 舆服》记载:

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其中朝服又称具服,公服又称从省服,常服又称讌服


而你所说的朝觐应该是穿的公服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下什么是公服:

平巾帻者,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金饰,五品以上兼用玉,大口绔,乌皮鞾,白练裙、襦,起梁带。陪大仗,有裲裆、螣蛇。朝集从事、州县佐史、岳渎祝史、外州品子、庶民任掌事者服之,有绯褶、大口绔,紫附褷。文武官骑马服之,则去裲裆、珣蛇。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裲裆之制: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螣蛇之制: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象蛇形。起梁带之制:三品以上,玉梁宝钿,五品以上,金梁宝钿,六品以下,金饰隐起而已。《新唐书  志第十四 车服》


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钩褵,假带,方心,韈,履,纷,鞶囊,双佩,乌皮履。六品以下去纷、鞶囊、双佩。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之婚,假絺冕。五品以上子孙,九品以上子,爵弁。庶人婚,假绛公服。《新唐书  志第十四 车服》


所有的亲王都是三品以上的,就算没有官职都类三品以上。


所以,亲王的服饰应该是用绛纱单衣、绛纱帷裳、白纱中单、白裙、白襦;足服都是袜和乌舄,并且使用金饰和玉饰,大口绔,乌皮鞾,白练裙、襦,起梁带,有有裲裆、螣蛇。起梁带则用的是玉梁宝钿,唯一和别的官服有差别的就是冠式、冠的配饰及佩绶剑等配饰。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公服,没有说到最复杂的祭服和常服。


至于领子的问题,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那么就应该是圆领了。


为了方便你更加透彻的理解,我找了些图片给你:

1,貂蝉武弁朝服——侍中、左骑散常侍

侍中、左骑散常侍,门下省官员,陪侍皇帝之左,所以貂尾簪在左侧。 

侍中正三品(中唐升为正二品)、左骑散常侍从三品(中唐升为正三品)。 

首服:武弁,加貂尾(左)、金蝉,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紫绶,水苍玉,玉首剑。 

足服:乌舄。


2,貂蝉武弁朝服——中书令、右骑散常侍。

中书令、右骑散常侍,中书省官员,陪侍皇帝之右,所以貂尾簪在右侧。 

中书令正三品(中唐升为正二品)、右骑散常侍从三品(中唐升为正三品)。 

首服:武弁,加貂尾(右)、金蝉,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紫绶,水苍玉,玉首剑。 

足服:乌舄。


3,武弁朝服——三品近侍文官(普通)

除侍中、中书令、左右骑散常侍这八位官员(史称八貂)之外,其他中书门下内侍等官员都不加貂蝉。

不加貂蝉的普通三品近侍文官,武德年间仅为从三品的殿中监,中唐大历年间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升至正三品,故亦进入此列。 

首服:武弁,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紫绶,水苍玉,玉首剑。 

足服:乌舄。


4,武弁朝服——四品近侍文官

四品近侍文官,中唐大历以前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庶子、太子左右谕德等。 

首服:武弁,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紫绶,水苍玉,玉首剑。足服:乌舄。


5,武弁朝服——五品近侍文官

五品近侍文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等。 

首服:武弁,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紫绶,水苍玉,玉首剑。 

足服:乌舄。


6,武弁朝服——六至七品近侍文官

首服:武弁,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 

足服:乌舄。


7,武弁朝服——八至九品近侍文官

首服:武弁,不簪白笔。 

身服:绛纱单衣(黑色缘边)、绛纱帷裳(黑色褶皱缘边)、白纱中单、白裙、白襦。 

配饰: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 

足服:乌舄。


至于亲王,如有官位则同官位,如无官位则同三品着武弁朝服


磐龙缠炉 手打整理,欢迎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7
你去查查,唐朝的画,和唐朝的壁画,上面可能有你要的答案。不仅找到答案,而且还可以欣赏艺术。
第2个回答  2013-03-27
这么问 还不如 看看关于唐朝的历史资料呢 这样不就自己了解了吗。
第3个回答  2013-03-27
唐代的朝服
1、唐代流内官员服饰,按功用分,从高到低可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公事服和常服5大类。分别用于从祭祀到视事的不同场合。
2、其中,“朝服”用于陪祭、元日冬至大朝会及拜表等“大事”场合。而朔望朝和常朝并非朝服的穿着场合,所以朝服并不是大众理解的“上朝的服饰”。
3、文官的“朝服”。
所有官员的朝服,身服和足服都是一样的,差异仅在于首服和配饰。
(1)身服与足服:
所有文官的朝服,身服都一样,是绛纱单衣、绛纱帷裳、白纱中单、白裙、白襦;足服都是袜和乌舄(袜被白裙内裳挡住,故不予复原画出)。
关于绛纱帷裳的问题,存在一个矛盾,即:唐代所有文献记载都未提到朝服有外裳,但众多考古资料显示有与上衣同色的外裳。
这一矛盾是重大矛盾,关系到朝服究竟是单衣还是衣裳。
为探寻这一问题,笔者上朔周礼、汉魏,下寻宋明,发现实际上(按考古资料)“朝服”从南北朝开始就是衣裳制,但一直遮遮掩掩,直到宋代才在史料中体现出来。
使用“帷裳”一词,并非唐代语境,而是典出《论语》郑玄注:“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
(2)首服:
首服有3类——进贤冠、武弁(笼冠)和法冠。
武弁是少数近侍文官(中书、门下、殿中、内侍省等流内九品以上官员)所戴。
法冠为法官(御史台文官)所戴。
进贤冠则为除上述的少数文官外的大多数文官所戴。从大多数京官到朝集使再到地方诸州县、关津、岳渎的大小流内文官,都戴进贤冠。
(3)配饰:
所有官员朝服的配饰都有绛纱蔽膝、曲领、白假带、革带、钩暐和方心(其中钩暐和方心难以考证,故未能复原画出)。
而配饰的差异是按职事官品秩来的,一至五品文官朝服,配饰加后绶、玉佩、剑;六品至九品则没有绶、佩和剑。
4、历朝存在三种习惯:以冠来命名服饰、以功用来命名服饰和以服制来命名服饰。唐代也不例外。但唐代舆服志等典制,三种模式独立并存,不明晰,存在重复交叉。阎步克先生在《官阶与服等》中就指出了这一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联合“以冠命名”和“以功用命名”这两种命名规律,采取“冠式+功用”的命名方式,将文官的朝服分为进贤冠朝服、武弁朝服和法冠朝服。
又结合穿着者身份与冠式的区别,进一步分为4大类:五等爵的进贤冠朝服,普通文官的进贤冠朝服,近侍文官的武弁朝服,以及御史台官员的法冠朝服。此次发布为近侍文官的武弁朝服。
5、对除御史台官员以外的文官朝服进行详细分类,共分出了17款,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冠式、冠的配饰及佩绶剑等配饰,如下:
【进贤冠朝服】
(1)进贤冠朝服-国公
(2)进贤冠朝服-开国郡公、县公、侯
(3)进贤冠朝服-开国伯
(4)进贤冠朝服-开国子、男
(5)进贤冠朝服-一品文官
(6)进贤冠朝服-二三品文官
(7)进贤冠朝服-四品文官
(8)进贤冠朝服-五品文官
(9)进贤冠朝服-六至七品文官
(10)进贤冠朝服-八至九品文官
【武弁朝服】
(1)貂蝉武弁朝服——侍中、左骑散常侍 (左)
(2)貂蝉武弁朝服——中书令、右骑散常侍 (右)
(3)武弁朝服——三品近侍文官(普通)
(4)武弁朝服——四品近侍文官
(5)武弁朝服——五品近侍文官
(6)武弁朝服——六至七品近侍文官
(7)武弁朝服——八至九品近侍文官
6、以上各款朝服,在前期和后期是有区别的,区别主要在下裳的高度和下裳的长度。如果是进贤冠朝服的话,前后期冠的样式也是有区别的。

如果楼主脑中影像还是很模糊:可参照《三国演义》和《大明宫词》,帽子像三国的,衣服则是白色内衣圆领,外面交领(不是汉服Y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