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如题所述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结合作者的遭遇,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不要被当下所局限,困扰。而且,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拌,还有就是感悟自然,淡然处世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9
启发?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结合作者的遭遇,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不要被当下所局限,困扰。而且,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拌,还有就是感悟自然,淡然处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