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知识中关于动词的问题

怎么理解 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以及表示使令的动词.又该怎么区分它们?请举例说明,越详细越好

能愿动词就是表示意愿的,如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等意义。如can,able,will等。
趋向动词趋向性动词是一些表示“位置变动”的动词,如:come(来) go(去) leave(离开) arrive(到达)
判断词“是”的产生时代,历来都有较大分歧。王力原本认为是“始于东晋,盛于南北朝” . 后根据洪诚提供的资料提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 洪诚认为 , “‘是’之成为系词起于汉初,在纪元前一百几十年”。张汝舟认为 , “上古没有判断动词‘是’字句是肯定的……判断动词‘是’字句正式形成是在东汉以后”。他们基本上不承认先秦已出现判断词“是”。而杨树达、杨伯峻等人在所著的《词诠》、《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书的举例中,明确表示先秦已有系词“是”的用法了 . 例如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这句里的两个“是”,认为是判断词的有马建忠、徐德庵 !"' ;认为它是“参于起表两词之间”的有杨树达。但黎锦熙认为这两个“是”,“似同动而实非”,“上‘是’字固指代,下‘是’字乃形容词是非之是,用为然否副词耳”。王力同意黎氏看法,认为第一个“是”是代词主语,第二个“是”是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所谓的“对”或“不错”。

各家学者对判断词“是”的重要特征的认识有一致之处,也有分歧点。王力、董希谦、朱声琦、唐钰明、石毓智等一致认为 % 判断句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真正的判断词“是”字之前常常可以接受各种副词的修饰 !" 。这两点是“是”语法化的重要伴随特征。洪诚、林序达、朱声琦等认为:当“是”用在“此”等指代词后,“是”已成为判断词,因为一般不可能有两个代词连用以指代同一个对象作为主语的。例如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这里的“是”必定已成为了判断词,而非指代词。就判断词“是”可能出现的句法环境而言,王力认为正式的系词须是具备主格与表词两项,而系词置于两项的中间 ") 。吕叔湘认为 % 在基本式判断句里,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指称词 !" 。朱声琦、王霁云认为如果“是”满足“主语 + 是 + 表语”的语言环境,“是”即有理由承认是判断词。石毓智将《孟子》和《抱朴子》里“是”字格式中副词的分布进行对比,发现“是”最早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是前面或者后面为名词性成分的格式 上文关于判断词“是”的性质的界定也是参考了以上诸家意见的结果。在判定“是”是否判断词时,对“是”与“非”是否对举表示肯定否定判断,研究学者们意见不一。王力认为“非”字在上古并非系词,它只是一个否定副词,“非”字并非“是”的反面,它可对名词谓语加以否定。唐钰明持此观点。朱声琦、林序达、董希谦等则认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有时并列连用,肯定用“是”,否定用“非”,“是”“非”对举,从而证明“是”是判断词。我们同意王力的观点,因为如果“是”“非”相对待,那么在“子非鱼”这样的句式长久而普遍流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出现“子是鱼”这样的句式?而且在判断词“是”产生之后,“是”继续发展完善,成了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却止于否定词 , 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因此,我们认为,“是”用于主谓之间复指主语,逐步虚化而演变为判断词“是”。而非 - 演变的最终结果只是否定副词而已。判断词“是”作为语法标记产生的确切时间,我们认为是无法绝对把握准确的 . 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判断词“是”出现于秦汉之交是没有问题的。
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
这种谓语动词具有使令意义,能够引发后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常见的有:
使 叫 让 派 请 求 托 逼 催 催促 命令
带领 培养 选举 推荐 吩咐 促使 发动 组织
例如:
我们请赵教授给我们做报告。
他托你从北京捎回本书来。
母亲一大早就催促我赶快动身。
司令员命令士兵向敌人发起总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