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帝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常说的《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有好多人把这四相解释为外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众生相就是众生,寿者相就是老头。

其实这个世界本是我们自性化现出来的,如果心中没有这四相,那么外面的四相也就不存在了。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扩展资料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讲的很重要的法教。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解脱路途上最大的束缚,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执著,佛教徒视执著为大魔。

执著的另一个名称叫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显现的一切事情都是相,但佛经中相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金刚经里所讲的相并不是显现的意思,而是对自我和对万法显现的执著的意思。显现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最大的束缚并不是显现本身,而是对于显现的执著。

噶举祖师帝洛巴对那若巴大师说:“显现不会束缚你,束缚的是对于显现的执著,你务必断除执著”。显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要看我们对显现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西藏的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说:“外境所现一切法,不明其性陷迷惑,执境为实自作缚,悟后诸法成幻化,助益此心为友伴,究竟义中不可得,此即无生之法身”。

相分为四个: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多数修行者由相上往往会执迷不悟。譬如小乘行者在我相和人相上经常迷惑,破不了烦恼障,所以极难证得阿罗汉果;大乘行者在众生相和寿者相上容易迷惑,断不掉所知障,所以极难证得佛果。因此我相和人相会障碍获得解脱,众生相和寿者相会障碍证得佛果。

大乘经典中采取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之名词。烦恼障是指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所知障是指对于二元对立的执著,对于能取与所取的执著,对于三轮的执著。所谓的三轮是指:作意者、对境以及事物这三种。譬如以布施为例,施者、受者及物品。弥勒菩萨说:“何谓贪等分别念,则其即是烦恼障,何谓三轮分别念,则其即是所知障”。

小乘经典中并没有采取这两种障碍的名词。烦恼障名为具染不知之痴暗,所知障名为非具染不知之痴暗。尽管如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在其中。修行者必须要远离一切相,如果不远离一切相,成不了菩萨。金刚经中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对大乘而言在修行道路上该断除的障碍有些是属于烦恼障,有些是属于所知障,基本上所有的障碍都包含在这两种之中。我相和人相是属于烦恼障,众生相和寿者相是属于所知障,仍然纳入在这两种障碍之中。若有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于证得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的佛果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佛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0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常说的《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凡夫最大的过失、错误,就是处处为自己想。或者是也能为别人想,但是为自己想的多,为别人想的少。纵然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里头还是有自己。

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佛菩萨全是为众生,没有一点私心,所以他对于一切人事物看得清楚。你有私心,智慧就没有了。为什么智慧没有了?因为私心里面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开悟。

完全没有私心,完全为众生,这叫真实智慧,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

扩展资料

思想: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3

词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无我相,是指不要用自我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如果你看问题只能以自己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就是困于我相。

无人相,是指不要用别人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如果你开始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那你就超脱了我相,达到了人相这一境界。

无众生相,是指不要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如果你开始站在所有生命的角度去看世界,那就超脱了人相。

无寿者相,是指不要用长生不死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知时间生死,知道人生有涯,所谓寿者相。如果拘泥于生死,那么还是陷于寿者相。

扩展阅读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四) 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此四相是佛陀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参考资料

金刚经(佛典)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24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常说的《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凡夫最大的过失、错误,就是处处为自己想。或者是也能为别人想,但是为自己想的多,为别人想的少。纵然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里头还是有自己。

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佛菩萨全是为众生,没有一点私心,所以他对于一切人事物看得清楚。你有私心,智慧就没有了。为什么智慧没有了?因为私心里面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开悟。

完全没有私心,完全为众生,这叫真实智慧,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4-06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