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释迦牟尼佛真的悟道什么拉吗?

如题所述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一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对此,初学者可能会有误会之处。末学分几个方面略说如下:

其一:这一句的意思很明显,佛悟到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一切有情的“共同点”,区别于“无情物”(木石瓦砾)。若非如此,众生形态千差万别,有何共同之处?
这个“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来、涅磐、实际、如来藏、非心心、诸法实相、涅磐本际、本来面目。。。。几十种名称。
这个真心,上至诸佛世尊,下至地狱众生;在本质上无有差别。
这个真心,若能触证,即是开悟明心,入菩萨数;不仅顿时成就解脱生死的功德,更能于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转。因而是区别凡圣的一道关卡。
这个真心,是一切众生“本具”,不是修行得来的。

其二:诸佛在成佛之前,已经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圆满;以“最后身菩萨”身份,住兜率天,待众生因缘成熟,即出现世间,示现成佛。
修完第一大阿僧祗劫时,已是明心见性具足的通达位菩萨;此后的二大阿僧祗劫,无数次以菩萨身份出现世间,无数次明心见性而触证此心。并非仅此一次。若是“一悟成佛”(究竟佛),则一切真悟祖师皆已圆成佛道。则一切未成佛之大菩萨,就算等觉位,也未明心。则“菩萨五十二阶位”说“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见性”即成妄说。
因而,此一悟,并非仅有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才有;而是“七住位”以上菩萨,每一世都会有的事。
因而,此一悟,就是触证自己本具的真心;无论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还是六住位满心而进入七住位时;都是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因地时的悟,虽证真心,而其中污染性未尽;果地时的悟,则真心之中污染性已经是完全除尽。

其三:开悟明心,是“一念相应”。是瞬间的事;只有“顿悟”,并无“渐悟”。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是“睹明星而悟”,也是由六根而入,以眼识心触证。《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最胜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也是由六根而入,以耳识心触证。禅宗诸祖,也是由六根六识而入。因而,开悟明心,必须借助这些妄心,借假修真。
如上,触证真心,无有“首先悟到什么”?渐次悟到什么的区别。
其次,现观真心体性,必须是自己“开悟明心”才能知。不是凡夫思维能知,乃至不为二乘圣者所能思议。

其四:小乘法中,无须触证真心,是在世间法上实证“一切法空”而成就。因信受佛说:“有涅磐本际不生不灭”而取涅磐。否则,无余涅盘灭尽一切妄心、一切“我”,若无“涅磐本际”(真心)不灭。则同于断灭论。
因而小乘法必须有大乘“真心不生不灭”的支持,有大乘菩萨实证真心非虚妄的支持;才是佛法而非“断见外道”。若否定真心,则小乘法同于断灭。

如上,佛成道时所证:“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如来智慧德相);
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即是佛、法、僧。即是一切有情最究竟的皈依处。
为一切经典显说、隐说。
其次,楼主此问,实则非语言能够说明,非思维测度而能了知。必须亲证!
若是投机取巧,企图打听而得明心之功德受用,而入菩萨数;无有是处。无非“偷心不死”之罪障凡夫。正是“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之写照。
当然,对这个问题疑情不断,念念不忘,则是善根人;以此因缘,未来际必将触证此心,超凡入圣。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1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方所有一切国土皆于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于空中隐而不现。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谁听其说?所见何物?是谁能见?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为梦所作?为幻所成?为复犹如干闼婆城?为翳所见?为炎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于一切法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着;内自觉悟入如来藏,趣于佛地。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着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诸见,亦不应着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着;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莫着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着;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于性空中乱想分别。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于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着于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着、见识性二义。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思惟乃是见佛。”
第2个回答  2013-03-31
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29岁,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经过6年的艰苦修行,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放弃苦行。

35岁,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以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以此思索,构成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之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第3个回答  2013-03-31
其实 就是用结论来回答提设.用结果来追溯原因.正好可以麻痹一切的痛不安..泰山古木 陈
第4个回答  2013-03-31
阿弥陀佛!师兄,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所谓悟道,是明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得悟真道!何谓真道?就是无有一道可得,无有一法可得,是为真道。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迷时不曾失去佛性,从不曾失,又何来得?所以悟时也无所得。因为一切遍在,从不曾缺失,只是不觉,因而不识。因不识故,迷于一切千万幻相,以为真实,故而造作无量善恶之业,轮业流转,无有出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