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桃源山记 李澄中 翻译

如题所述

我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文中讲到“桃源”里“田埂小路纵横交错,鸡狗的鸣吠声到处都听得见”的景象就如同外面的世界,从没读出来说他们是先民的意思。庚午年秋季,我奉命出使云南,中途折转去了桃川宫,东边就是桃源山,我们从小路进入山谷,起初道路狭窄,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后到了八卦亭。亭子前矗立着很多古碑,都已经残破得斑斑驳驳无法辨认了。继续往东前行有一块方形碑碣,上写遇仙桥,山泉从桥下流过,水质特别清爽甘甜,南边溪岸长着种类繁多的竹子,还有个亭子,现在荒废不用了。于是派两个小童仆搀扶我胳膊,拄着手杖沿着石阶前行,我侧着脚在排列如牙齿的石路上艰难前行。经过多次折转来到一个平坦的山台,南北纵横绵延可达一丈多,平台上有石案,还摆着三个石墩,东面山壁间悬挂着瀑布水流直冲向下,回旋在灰白的泥沙间,在这种情形下,找桃源中的“鸡犬”,“桑麻”,哪里找得到啊。当地人讲“南面山脚下原来有个洞口,那里就是秦人当年隐秘的地方,几年前还是个深潭,现在砂石日积月累,几经有两丈多深了。”像妇孺等人没有不知道桃源的(桃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因为有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才流传开的。今天我们一行看到了遇仙桥,石凳石案,仿佛都是些鬼异的事物,这些难道就是陶渊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本意吗?一方面溪流的出口都是崇山峻岭,想要询问渔夫借船的场所但是也没有,因此这里绝不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桃源的地方无疑,难道高岸变成深谷了,深谷形成丘陵了,难道是古今变才迁造成这样的变化吗?还是因为陶渊明好奇,偶尔道听途说,率性随随便便写出来的,但是没有符合它的客观真实行吗?又或者是感怀痛惜义熙年那场乱子,想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干一番大事业却不知魏晋那帮人早就仓惶逃走了,因此有所寄托才慷慨成文的吗?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君子想要凭借文章诗词留名后世,本来就应该本着确凿而有根据的态度。决不能只图一时畅快,让流传下来的见闻成了异端怪词,是后人产生迷惑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03
Travel of mountain Taoyuan, Licheng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