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的竞赛方法

如题所述

依照踢法的不同,传统踢毽比赛可分为记数赛、记时赛、花样赛几种。
非正式的踢毽子比赛有单人赛与集体赛。单人赛以每人踢毽的次数多少判定胜负;集体赛按个人技术高低分组,以总踢次数多少判定输赢。技艺高超者可连踢数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种圈毽的踢法,即一群人共踢一毽,当毽踢到哪位毽友面前,该毽友即可任意选择踢法将毽子传踢给任何人,直至毽子落地,毽掉在谁面前谁为负。
自1984年前国家体委发布“毽球竞赛规则”和“花毽竞赛规则”之后,传统的踢毽运动开始出现正规的“对抗性比赛”(毽球)和“竞争性比赛”(花毽)的竞赛方法。这是中国的体育前辈们将竞赛性带入踢毽子这种传统民族体育运动的最早尝试 ,因而具有其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但经过26年的长期比赛实践后,这两种比赛方法的不足之处都逐渐暴露出来。 毽球比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毽球与早它20年由泰国部长于1964年发明的“藤球”过于相像。无论是赛制的设置(单踢、双踢、3人团体赛)、主要动作(高腿踏毽、外摆脚背倒勾进攻),还是团体赛时的队形、做毽动作和发毽动作,都与藤球过于接近。如果藤球国家指责毽球是“山寨藤球”,毽球的设计者们将很难做出解释。2.中间网过高和技术性过高,影响到了毽球比赛的普适性。毽球比赛的中间网高达1.60米,导致传统的8种主要踢毽动作中,只有踹(占80%)和勾(占20%)这两种高难度动作成为主要进攻方式。基层毽球队中,往往只有1/5-1/10的队员有能力发动进攻。这种情况,在2009年1月17日的中国体育报曾有报道对此进行批评。3.攻守不平衡导致观赏性较差,越是顶级比赛观众越少。与其他所有隔网球类比赛如网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的情况完全相反,毽球比赛越是顶级比赛观众越少。如世界锦标赛和中国的全国锦标赛,看台上都是空空如也,根本没有观众。原因在于攻方过强造成的“一回合球”(即发球方无法将毽子第二次踢过网)太多,某些场次竟然高达90%,往往一场比赛的最高回合数只有3次。
花毽比赛的主要问题是踢毽动作太小,不利在大范围的体育馆内观看。其次,花毽比赛的5x5米的场地中央设计了一个60x60厘米的方形区域,运动员离开该区域就会被扣分。这种设计也显然不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2009年5月发明的“中国竞技毽”则吸取了上述两种竞赛形式设计的教训,按照奥运精神和国际通行的最新竞赛理论设计比赛,成为踢毽运动的突破性创新。自2009年6月起至2010年3月,中国竞技毽已经在北京的各大公园和体育馆中进行了1000场以上的测试赛,并且形成了一支由北京最高水平的毽客和体育竞赛专业人士组成的强有力团队。2010年3月底,10万字的“中国竞技毽竞赛规则”一书即将出版,并将很快出版英文等外文版,踢毽子的这种最新竞赛形式将使这一古老运动焕发青春,成为距奥运立项标准最近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