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放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3

凡圣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对立心,而成为圣者。放下是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提起是什么?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僧人舍家弃欲,青灯古佛,不明者以为躲避逃脱责任,而实际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先求自己觉悟,再想法设法觉悟别人。佛教的大乘行者,他们所作的事业,不但是自他两利,而且是利他重于自利,为人急于为己。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即是有见于此而说的。

对于我们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就是“放不下”。

扩展资料

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7
你所问的问题是关键中的关键,我这里尽量给你一个完整的解释。

首先,佛法的意思是“觉悟的方法”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般的社会大众去理解“放下”二字,都会由于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和经验来做出判断,却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往往会误解佛陀所说法。而你能把自己的经验、认知、理解放下,专门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愿意放下,愿意放下就能解决问题

其次,真正接触过佛法的人,都会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人想成佛、成菩萨、出六道轮回、成仙、成高人,目的各个不同,但是依照佛法修学都能满愿,而你的愿望越高和你是否能更多的放下成正比,所以,志向高远的人需要更多的放下

所需要放下的是:自私自利 名闻利养 五欲六尘 贪嗔痴慢

所需要提起的是:尽职尽责 助人为本 远离诱惑 老实念佛

能真正放下一个,自然就会提起一个,只要净心体会随缘度日,到了有一定的功夫时,念头不起,还能把一切事情完成的比任何人都好,有了那个时候的眼界,再回味“放下”二字,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说完了,希望你能从此放下更多!

阿弥陀佛
第3个回答  2014-08-01
放下的意思是不执著,确切地说,是因为看清楚了实相之后的坦然自在。贪恋当然是因为没有放下,但因不执著而放下,并不是厌恶,因为就像贪是不对的,是一种执着,厌恶也一样是不对的,因为厌恶是嗔恨的一种,同样是一种变相的执着,所以不执著而放下,这样的放下是自在坦然的,既不贪恋,也不厌恶,无喜亦无怨。

就您的情况看,您有点走偏了。因为念佛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贪恋,这是好的,但由此而对生活中的事情产生厌恶,想要逃离,甚至产生烦恼,那已经是走向嗔恨了。应当及早调整心态,对生活中的事情该如理作意,该如何对待,就如何对待,守持五戒,不要执念便可。即便对世俗生活厌离到想要出家,正确的心态也绝不是带着厌恶现实的感觉离去,一个真正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对现实人生也是怀着一份坦然的心态的,只有真正放下了,才有可能平静地走向修行的。
第4个回答  2019-08-11
放下,是指对众生执着五欲六尘所起的贪嗔痴,不要执取。就说对一切事事物物,莫起贪嗔痴妄想心,放下这个执着心,是名放下。
如《金刚经》中所说,离相、无所住、了不可得、不取于相等等都是在说放下的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