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两篇,千字以上,谢谢!

如题所述

一)总体感觉
这个基本和读过它的所有中国人一样——古人用三个字总结,现代人用五个字总结——“甚牛逼”和“相当的牛逼”。
(二)具体印象
1〉说说老祖宗
据笔者家族里的老人讲,按照祖谱,我们家的人都应该是诸葛亮的后代。虽然《三国演义》里已经写明诸葛亮的儿孙在蜀国保卫战中全部光荣牺牲,但至少我爷爷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近两千年前那位无所不能的“卧龙”一定自有妙计去保留一丝革命的火种。于是诸葛孔明就成了我们家假定中的老祖宗。既如此,我岂有胳膊肘儿不往里拐之理,自然是先来说说“家里人”。
人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就像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的地位一样。地位不地位的我不懂,我就知道这两位都够能折腾的。然而令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 在《三国演义》靠前近三分之一的章节里诸葛亮都未曾现身。可卧龙毕竟是龙,一经出现便是包装华丽地闪亮登场。像是明星炒作一样,三把火烧红了诸葛亮。三把火烧着的地点分别是博望破,新野和赤壁。后来小伙子越烧越过瘾,也仗着那个年代消防技术还不成熟,在全书中酿造火灾无数。终于在后来一次名为七擒孟获的大型反恐行动中玩火玩得有点儿过,给凭借秘密藤甲武器反叛中国的恐怖主义国家“乌戈国”烧了个种族灭绝。而这次火攻也导致了上天给诸葛亮减了阳寿。诸葛亮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作为《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的生平自然得到了作者的浓墨伺候。在此我没必要多做感慨评论,历史上出自各种大师的点评、批注加起来也够好几本《三国演义》了。我只是想说,让我真正认识诸葛孔明,并为之感动的一段却是出现在他死后很多很多年,《三国演义》全书行将结束的一个章节里。其时,曾经傲视群雄的曹氏家族日落西山,司马氏集团取而代之,继续扮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另一方,后主刘禅昏晕无道,西蜀江山气数已尽。魏国前线总指挥,司马昭麾下大将钟会夺取安阳关,挥师灭蜀已成定势。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紧要时期。
却说钟会屯军阳安关,连续两天三更半夜听到西南方向喊声大震,致其夜不能寐。哨兵巡视后却并未发现蜀军半个人影。次日钟会亲自带兵巡山探知究竟,却遭到了不知自何而来的“亡灵军队”的袭击,众人丢盔卸甲,抱头鼠窜。所幸全体官兵只是受到惊吓,顶多是跌马摔伤。钟会问了“地陪”同志才知道,原来此山名为定军山,内有诸葛武侯之墓。在受到钟会的拜祭之后,在天有灵的诸葛孔明才撤去了“亡灵军队”,并托梦给钟会。梦中,诸葛亮表示自知西蜀天命已尽,却严肃告诫钟会破川之后不可滥杀平民,伤及无辜。虽然去世多年,但武侯诸葛还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不惜冲破阴阳两界的阻隔,率领无数长眠地下的忠魂冲入敌阵救人民于水火。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这是什么样的品德!!!这是什么样的人民的好总理!!!
罗贯中是位大师,而大师就是有大师的样子。虽说这个神话似的故事只是浩荡全书中无关大局的一个小插曲,却把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形象塑造得完美无缺——诸葛亮,一个有人性的神。
2〉《三国演义》里的西方人
纵观全书人物,上到一国首脑,下到山野隐士,其中“碧眼黄发”者无数。最夸张的就是吴主孙权——“深目高鼻,碧眼紫髯”——典型的西方人长相,基本可以断定这小子是老孙家从北欧领养过来的。这一有趣的现象让我怀疑在当时是不是有一些不堪本国腐败制度,不公平竞争和恶劣就业环境,害人奶粉而通过文言托福,八股雅思后有幸移民到中央之国的外国先民。当然,这种内容通常会让那些喜欢“创造历史”的“专家”们浮想联翩,再经巧妙构思,“大胆”发掘整理,最终编制出一些类似“汉武帝大战凯撒”,“李广射死屋大维”之类的牛逼故事……
3〉妖魔鬼怪
虽说在《三国演义》的前八十多回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诸如神灵显圣,飞马上天之类令人匪夷所思的灵异事件。但这些情节还算是始终没有突破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现代读者忍耐与宽容的极限。但《三国演义》“演”到七擒孟获的时候就越来越像《西游记》了。什么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带来洞主;什么柔泉,黑泉,灭泉,哑泉;什么银坑洞,桃花水。当这一切还不过瘾的时候,书中竟然出现了当地山神直接光明正大地和诸葛军师对话,奉送军事情报的场面(大概是罗贯中老先生嫌费事儿,连托梦这个步骤都省了)。
这些还不算什么,蛮军将领一亮相场面就更夸张了。先说说“杀蛇为羹,煮象为饭”的木鹿大王。其人“深通法术:出则骑象,能呼风唤雨,常有虎豹豺狼、毒蛇恶蝎跟随。手下更有三万神兵,甚是英勇。”哥们儿一念咒儿更了不得了——“忽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如同骤雨;一声画角响,虎豹豺狼,毒蛇猛兽,乘风而出,张牙舞爪”……他们一打仗热闹极了,什么猩猩猴子,老虎大象全出动了,知道的是反叛朝廷,不知道的还以为马戏团巡演呢……
再谈谈孟获的两个结义兄弟,一个叫忙牙长,一个叫兀突骨——一听名字就知道全家都没文化!忙牙长属于典型的文盲会武术,谁都挡不住;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身有鳞甲,刀箭不入”……话都甭费,天生的ET,更没人挡得住。更牛的在后边,蛮兵蛮将率领马戏团刚扑过来,诸葛亮一翻扇子就everything搞定了。看明白了,原来法力最大的还是我们众望所归的“卧龙”。《西游记》里的小孙跟他一比整个儿就一小巫。
好在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异域征讨”过后,罗贯中大师终于渐渐恢复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理智。此后的三十章节里虽然也有很多有违科学常识的内容,但大规模的超自然现象密集发生的情况毕竟没有再出现过。。。
4〉《三国演义》里的幽默
以全书风格来看,作者的风格似乎是“严肃地讲故事”,并没有太多幽默掺杂其中。纵观一百二十个章节,只有两处勉强引人发笑的地方。第一个出现在第十一回,那里面有一段孔融小时候的事。说是孔融10岁那年去拜访一个姓李的官员。通过观察小融与座客对答,老李认为孔融这小子很聪明,以后肯定有出息。这时堂上有人说,“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孔融立马儿对曰:“嗯那,您说得太对了,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哈哈,真搞笑……
顺便说个题外话。我早期的时候,大人们经常念叨“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们的口条有问题,还是我幼小的耳朵没发育完全。在不知道这四个字后面的完整故事之前,我每一次都把它听成是“恐龙让梨”。于是每当大人们说起这四个字,我当初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巨大的长颈龙或坐或站在地上,两只前脚无限恭敬地捧着一个雪白大鸭儿梨……
5〉关于阵前叫骂
全文一百二十个章节里每一个章节都提起过两军对骂或一军单骂的“战场实况”,可从来不怎么涉及辱骂的具体内容。后来有一章偶然提及,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时期的武将也都满有涵养的,绝对不像现代街头不良青年一样“口吐莲花”。阵前所骂言语顶多是互相嘲笑,揭老底之类的,并无什么脏字。我原先还以为他们往来之间骂的都是“吾奸汝母”,“余奸尔二大爷”,“观汝丫之操行”和“与汝丫死磕”之类的……
古代将士的儒雅风度又一次涤净了我肮脏的灵魂,虽然我并不是个善于保持干净的人。
(三)引申思考
1〉关于三国背后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中国历史故事的书。而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我完全赞成柏杨与黑格尔的观点。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1822年)
中国的古代史有点儿像中国的当代足球,青少年时代是世界水平的,然后不管怎样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终是逃不出一个循环往复原地打转的怪圈。而雷打不动的皇权制度和骨子里害怕变革与竞争、基因里依赖权利和关系的思维方式是古人(不单指作古的人,也包括保有古代思维的人)无法走直线,只能走圆圈的内因。无数读过《水浒传》的人总是为宋江的投奔朝廷,葬送英雄义军而惋惜。事实是,根本就没什么可惋惜的。宋江梁山集团即便夺了天下,掌握了政权,也只不过是一个封建官僚政府代替另一个封建官僚政府——换汤不换药,换纸盒不换薯条。
2〉血与肉
《三国演义》全书中塞满了这样的文字:
“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军士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军民共戮,玉石俱焚”、“火紧风急,人马乱窜,死者无数”、此处“损兵三千”,彼处“折兵一万”……
好像中国古代的士兵就像中国当代贪官的海外存款一样——只是一堆抽象的数字。仿佛他们只是一堆历史里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不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兄弟,谁的父亲……
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为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名人志士们或鼓掌叫好,或叹息不已的时候,有没有人关注过同是生长在神州大地上这些不尽草根们的命运?这些历史上的“无名小卒”才是从我们这块巨大的土壤中走出来,和我们血脉相连的祖祖辈辈。,
今天,这些书画中模糊的面容或许化身为大都市建筑工地中忙碌的身影,施工高层脚手架上渺小的黑点,黑暗矿井中疲惫的身躯,尘土飞扬的大道边,汽车站上攒动的人群,可他们才真真切切是组成这个国家的血与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