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称未来文学的希望在于人工智能,你认为靠谱吗?

如题所述

未来文学的希望永远不会是把握在人工智能手中,而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基于对超文本、多媒体电子阅读的分析,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进一步提出,这种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阅读。严锋解释说,网络对于文学的革命并非特殊,它的趋势在过去就已显露。人们一直声称要捍卫的书房式阅读是线性的,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主人公的命运是唯一的。然而综观现代文学史,这个模式一直在被颠覆。“其实线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落伍了,上世纪80年代都在做意识流,结局不确定,人物的命运也是不确定的,”严锋说,“这其实就是一种网络的状态。巴特、福柯当年所渴望的文学形态,不正是现在吗?”



一方面,人工智能确确实实是一项非常了不得的计划。但是在文学创造领域,人工智能是行不通的。人工智能可以为文学创造提供一些工具性的帮助,但是人类的故事,还得人类自己来写,才能够写得跌宕,才能够流传千古。我不相信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东西会流传千古,就像刘慈欣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说的那样,人工智能把所有的诗歌都全部写完了,但是很遗憾的是,人工智能自己找不出哪一首诗歌是最美。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做很多的事儿,但是学不会人类的鉴赏力。文学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人类的鉴赏力。人类能够通过文学的熏陶分辨出美丑高尚虚伪,这样的感受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的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工智能在短短的几十上百年就要体验到这些情感,几乎没有可能。


因此我不赞同复旦教授的说法,人类的文学的出路在自己,而不在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的文学创造提供工具性帮助,但是人类的文学创造前途捏在人类自己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5

尽管AlphaGo在围棋上显示的实力令很多人惊恐,但严锋却将此看作围棋界的新转机,继而期望它能为文学带来新的活力。“过去我认为小说完全无法跟影视游戏争夺主流人群,但我现在突然看到了一丝希望。如果我们文学要找回当年的荣光的话,搞不好重任还落在了机器上。”
陈村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现今人们的生活已非常依赖机器,乐于和机器交流,喜爱游戏中的虚拟人物甚于真实的人。“未来甚至还有机器人做家务,陪你散步聊天。与机器人相处,或许就像我们现在养猫养狗一样,所以让机器承担更多的角色也顺理成章。”他如此预测道。
严锋进一步预测说,在未来,文学作为以往的被尊崇的地位或许不会继续,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融入其他的新媒体中,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文学的未来也许会发挥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探讨出了文学的一个很深刻的未来,既悲观又乐观,既黑暗又光明,既是人又不是人。如果真是这样的图景,作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我觉得不是太重要了。但在这个形态当中,文学还是会存在,”他如此相信,“因为我文学说到底就是人类情感在不同情境,也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包括人物的命运,这种将来可能就变成一种算法,高级的算法,更能够切乎读者的需求,而且更加可以定制。”

   人工智能对于文学的发展,主要影响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这种将来可能就变成一种算法,高级的算法,更能够切乎读者的需求,而且更加可以定制。

     另一方面,小说中经典角色的形象,在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定制,为每个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选项,这就是我对文学的终极想象。

    总之,人工智能在思维方面有人类不可以比拟的优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必将是文学发展的希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