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聚煤期煤层分布特征

如题所述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古近纪—新近纪的聚煤强度较大,为主要聚煤期。在这8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也基本上储集于这些地质时代煤层之中。

(一)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广泛分布在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隆褶带之间(图3-2、图3-3)。以贺兰山和六盘山为界,以西地区包括河西走廊、青海北部和新疆天山地区(称西北聚煤区),该区由于发育在构造活动带中,煤层薄而不稳定,后期又经过强烈的构造变动,除了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局部地区发育有可采煤层外,其他地区煤层很薄,无煤层气资源评价意义,以东地区称华北聚煤区。在华北聚煤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层段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受沉积环境影响,太原期聚煤作用最强的区域位于阴山—大青山古隆起的南侧古海岸线附近(图3-4),其中心位于准格尔—大同一带,煤厚12~28m,在豫皖区虽有1~11层薄煤层,但煤厚仅2~4m(图3-5)。山西期南华北抬升,早期整个华北聚煤区为滨海、泻湖沉积体系的砂泥岩相、煤相占主导地位,晚期则被河流、三角洲、滨岸粗碎屑岩相所占据,泥炭沼泽相曾一度遍布于全区各个角落(图3-6),煤层在华北地区普遍发育,聚煤中心除继承的外,还形成了淮南、平顶山、邢台—鹤壁—大屯聚煤中心,煤厚最大10~12m,一般5m左右。上、下石盒子期南华北再次下降,沉积主要由滨海、泻湖沉积体系的砂泥岩相和泥炭沼泽相组成,在豫皖区(南华北)沉积了10层煤层,煤厚2~18m(图3-7)。而此时北华北为干燥和氧化环境的陆相杂色砂泥岩沉积。

图3-2 中国晚石炭世含煤地层分布示意图

通过上述各组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从太原组、山西组到石盒子组沉积时期,煤层分布有明显从北向南迁移的规律。这主要受控于同沉积期古构造和海水侵进方向与海水占据的时间。

图3-3 中国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分布示意图

图3-4 华北聚煤区太原期岩相古地理图

1.古陆:2.浅海碳酸盐岩相区;3.滨岸粗碎屑岩相区;4.滨岸潮坪泥砂岩相区:5.浅、滨海碳酸盐岩泥砂岩相区;6.泻湖砂泥岩相区;7.泥炭沼泽发育区(煤层平均厚度大于5m);8.物源补给方向:9.海水侵入方向

图3-5 华北聚煤区山西期岩相古地理示意图

1.古陆;2.浅海碳酸盐岩相区:3.滨岸粗碎屑岩相区;4.泻湖三角洲相区;5.泥炭沼泽发育区(煤层平均厚度大于5m);6.物源补给方向;7.海水侵入方向

图3-6 华北聚煤区石炭—二叠纪煤层分布图

1.太原组富煤区;2.山西组富煤区;3.上、下石盒子组富煤区

图3-7 华北聚煤区主要煤田(矿区)石炭二叠纪煤层厚度图

(二)晚二叠世

我国晚二叠世成煤期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方(图3-8),以龙潭组为代表,含煤性较好的有湘、赣、粤、桂、黔、滇、川、苏皖南和西藏等地。闽、浙、鄂等地虽有含煤地层分布,但煤层薄,煤炭资源量有限。龙潭组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由于华南地台稳定性较差,成煤期东西部构造振动频率不同,各地区煤层层数和厚度变化很大(图3-9)。在湘、赣、粤、桂、苏皖南地区含煤层一般1~10层,可采和局部可采1~3层,可采煤层总厚度多小于8.0m,单层厚小于25m,苏皖南、赣东北区一般小于1.0m。黔西、滇东可采层数多达35层(其中长兴组6层),可采总厚度一般为15~20m,川南次之,可采总厚度3.6~11.6m。

图3-8 中国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分布示意图

图3-9 华南各区龙潭组(含长兴组)可采和含局部可采煤层总厚图

(三)早—中侏罗世

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广泛地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及华南诸省区(表3-1、表3-2)。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塔里木和伊宁等盆地。由于它形成于规模不等、类型多样的内陆沉积盆地中,因此煤层厚度及分布变化较大。准噶尔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内陆拗陷型盆地,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成煤环境较稳定,煤层大范围稳定发育,并形成巨厚的煤层。如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矿区发育两层巨厚煤层,单层最大厚度达52.91m,可采煤总厚度达144m。鄂尔多斯盆地神府煤田的2号煤层厚3.12m,在数千平方千米范围内稳定发育。

表3-1 西北地区主要矿区早中侏罗统可采煤层总厚度表

表3-2 华北和东北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及煤层

(四)早白垩世

早白垩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除三江—穆棱河一带为海陆交互相聚煤盆地外,其余主要为断陷型盆地沉积,见图3-10。共有5个盆地群,大小不一的盆地达数十个之多,而且均沉积了厚~巨厚煤层,是我国中生代又一重要聚煤期。

该聚煤期盆地面积小,但煤层很厚。各主要盆地(矿区)可采煤层总厚度见表3-3。从表中可以看出,内陆湖盆煤层,单层煤厚达数十米。而三江—穆棱河盆地煤层虽多,但厚度多小于1.5m,煤层间距多大于15m。

图3-10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早白垩世含煤层系分布与构造体系关系分布图

1.褶皱;2.断裂;3.重要分界断裂(此界限以南为前震旦纪基底,其北为古生代“褶皱带”);4.经向断裂;5.近海的;6.内陆的;7.盆地群的大致范围;8.三江—穆棱河聚煤坳陷的边界;9.聚煤期后白垩纪和新生代的大型坳陷。

Ⅰ.三江—穆棱河坳陷;Ⅱ.赤峰—铁岭盆地群;Ⅲ.海拉尔盆地群;Ⅳ.巴音和硕盆地群;V.多伦盆地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