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合葬和附葬还有从葬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皇后是合葬,从葬是用少人陪葬,附葬是葬在旁边。

合葬,古时风俗,夫妇死后安葬在一起,称之为合葬。作为一种夫妇死后合葬的风俗,起源于西周。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合葬》记载:“《礼记》曰:檀弓云季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又云:‘舜葬仓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注谓古不合葬。又季武子曰:‘周公盖袝。’注云:袝为合葬,下,请合葬焉,许之。”

又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是说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在防这个地方。《诗经·王风·大车》中写了一个女子要和她的情人私奔,发誓:“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合葬然而,夫妇合葬之俗的盛行则是在西汉中期以后。

从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

殉葬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可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殉葬制度是指强迫或鼓励殉葬的制度。

扩展资料:

清代后妃墓葬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清代统治者迁都北京后多承明制。根据目前发掘的明代妃缤墓葬来看,在陵园格局方面,清代后妃墓葬对明代妃殡墓葬的地面建制多有继承,并且有所创新,而于地宫结构方面却显见甚微。

明代实行帝、后同穴合葬的制度,即无论皇后是否卒于皇帝之前,均可与本朝皇帝合葬于同一处地宫之内。因此,明代没有单独营建皇后陵寝。

根据《大明会典》中“长陵十六妃余俱从葬;献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景陵八妃,一葬金山,余俱从葬”’的记述判断,明代妃殡去逝后,或葬于帝陵陵区内,集中营建的妃殡园寝内,或衬葬于本朝皇帝地宫内。

真正意义上的明代妃缤墓葬主要位于,明代于永乐四年(1406年)迁都北京后,于北京所营建的两处墓葬区内,即北京天寿山与北京西郊附近的金山、翠微山。其中,天寿山墓葬区又有建于本朝帝陵附近的东井、西井和历朝妃殡集中于一处墓葬区内修建园寝之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附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殉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从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3

皇后是合葬,嫔妃是从葬,区别很大

中国历代后宫的丧葬待遇各有不同。在清朝,顺治“眷之特厚”的董鄂妃,是历史上第一位生前身份为嫔妃而葬帝陵的。清史稿谓:“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

其后,雍正将康熙的敏妃追封为皇贵妃,葬于康熙帝景陵,开创了嫔妃从葬帝陵的先例,其后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氏、令懿皇贵妃魏氏皆援例以皇贵妃身份葬帝陵。

宠冠后宫的孝献皇后董鄂氏的确是史书明载的合葬,而康熙、雍正、乾隆的皇贵妃们可以说是合葬吗?细看史料,是不能的。

先来看看官方史书清史稿、清会典对于以上诸位的描述:

《清史稿》

敦肃皇贵妃,年氏,巡抚遐龄女。……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初,从葬泰陵。

《钦定大清会典例则》

(乾隆)二年奉世宗宪皇帝梓宫安葬于易州永宁山㤗陵宝城地宫孝敬宪皇后同日合葬敦肃皇贵妃从葬

《乾隆御制诗》

十月二十七日永安孝贤皇后于万年吉地宫,以慧贤、哲悯二皇贵妃附

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教养者今并附地宫。

令懿皇贵妃为子皇帝生母,从前殡入地宫即令近祔孝贤皇后之侧,今伊子绍登大宝晋册为孝仪皇后,正春秋母以子贵之义也

《昌瑞山万年统志》

是日并移慧贤皇贵妃金棺、哲悯皇贵妃金棺祔葬

《皇朝通典》

乾隆二年三月奉移敦肃皇贵妃金棺从葬泰陵十年正月慧贤皇贵妃薨是日谕皇贵妃高氏著晋封慧贤皇贵妃礼部遵旨议准照册谥敦肃皇贵妃之例行册谥礼一应丧仪皆与敦肃皇贵妃同是月哲悯皇贵妃薨谕皇长子生母哲妃富察氏著追封皇贵妃又谕皇贵妃富察氏著追封哲悯皇贵妃一应典礼与慧贤皇贵妃同十七年十月奉移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金棺从葬孝贤皇后陵寝

可见提到皇贵妃,从未有合葬字眼,而是“从葬”“附葬”“祔葬”,只有皇后属于合葬,皇贵妃属于帝后陵的附属物。乾隆自己的御制诗里使用最多的“附葬”,很明显是附属品的意思。即使是祔葬,在清朝官方也不属于墓主,也不是高级的丧葬形式,譬如康熙的早夭庶子全部祔葬在顺治与董鄂妃的爱子荣亲王园寝:

康熙年间定凡皇子初殇皆备小式朱棺袝葬于荣亲王园寝惟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钦定大清会典例则》)。

乾隆的裕陵在乾隆未葬入之前,称为孝贤皇后陵,定义的墓主显然只有孝贤皇后,并非称孝贤皇后陵、哲妃陵、慧贤嘉妃陵,主奴之分很是明确。而康熙的景陵,在康熙葬入之前叫仁孝皇后陵、孝昭皇后陵、孝懿皇后陵,这三个女人并没有明显的附属与主奴关系。

那么乾隆的皇贵妃从葬帝陵的原因和意义又是什么。这在嘉妃、令妃奉安地宫祭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淑嘉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惟孝贤皇后温恭天授,仁厚性成……妃素娴礼教,久荷音徽,昔年分兰馆之勤,曾资襄赞,此日共云车并之驾,如侍生存……

《令懿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昔年参近御之班,曾资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驾,如奉生存。

祭文中只字未提乾隆与她们的夫妾关系、帝妃情深以及对于她们生育子嗣的肯定,只是提及了她们生前死后的对于皇后的侍奉义务,“如奉生存”,像生前那样,继续服侍皇后。

慧贤、哲妃与皇后同日葬,所以也不存在告祭皇后。侍奉义务仍旧很明显。

所以,以清朝官方和上层的记录和定义来看,乾隆的几位皇贵妃不能属于合葬,只是从葬,且葬入的含义是继续侍奉皇后,并没有现代人想象的宠爱。历数清朝官书野史,均未有史书记载她们得宠,也是情理之中。

除了侍奉皇后以外,清朝官方没有任何其他解释。而历史上万历也曾经想让自己的皇贵妃陪葬帝陵,所给出的理由是:“皇贵妃李氏伺候敬谨,诞生皇子,准葬于寿宫右穴”,也就是万历满意李氏的侍奉并且念她的生育之功,让她陪葬在定陵,并不是为了让她去侍奉自己的皇后。

并且像乾隆这样的实权皇帝,赏赐自己的宠臣一份好的待遇,也毫不掩饰是因为自己的宠爱,比如

《护理福建巡抚印务伊辙布奏报雨水收成分数诗以志慰》李侍尧历任总督,素称能事。上年因剿捕台湾逆匪,调任闽浙,驻札厦门办理军储,一切俱能迅速周妥;随即加恩赏还伯爵,以示宠眷。

而乾隆既未提及皇贵妃对于自己对她们的宠爱,也没有承认侍奉的满意、也未提及她们的生育之功,只留下了一句皇后多了几位“如奉生存”的人。作为一个实权皇帝,即使不提对她们的宠爱,提一句满意她们的侍奉又有何不可呢。

除了如奉生存的义务之外,皇贵妃即使从葬帝陵,从梓宫、移棺、祭祀方方面面都与帝后有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帝后的神主可以祔太庙享受祭祀,而皇贵妃则无此待遇。而帝陵的神牌,帝后的在中暖阁,皇贵妃的只能在西暖阁。顺治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按理来讲被封为皇后,会把神位放在太庙享受祭祀,可是她的牌位却被放进了皇贵妃专属的西暖阁。

皇后之棺称梓宫,以枏木为之漆49次,而皇贵妃的则称金棺以枏木为之漆35次,根据徐广源的微博,令妃即使是追封皇后,金棺也未进行刷漆,仍旧是35次。皇后梓宫饰以金寳牀以杉木为之髤,以黄黄糚龙叚套,而皇贵妃金棺髤以黄绘金云龙文大牀髤,以黄黄云叚。这只是皇后梓宫与皇贵妃金棺差距的冰山一角而已。

清朝皇后享有被皇帝亲自送葬的待遇,比如康熙帝曾亲送三位皇后的梓宫至景陵、乾隆也说自己效仿爷爷亲自为皇后送葬、并目视奉安地宫的过程,而皇贵妃们只是在金棺送走前,皇帝临送一下而已,奉安礼仪则派皇子或者大臣主持,比如令妃的金棺,只是是由皇子送到孝贤皇后陵寝。帝后的梓宫奉安仪式,无论是在京大臣还是各省高官,都要上奏折表示想亲自参加帝后的梓宫奉安仪式,皇贵妃则不用臣下如此上奏折。

清朝除帝后陵、端慧太子园寝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行四时钦派王大臣亲祭外,其余人等不得逾制,其祭祀也不会出现在官方实录记载中。

即使是祭祀,帝后和皇贵妃也不能在一个案上。 高宗纯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三位案前,膳房、饽饽房应用:各镀金银器共105件,各共重一千四百七十两九钱;各镀金银镶牙筋二支;外镀金银有盖耳碗一件,重二十两系皇帝位前用。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案前,膳房、饽饽房应用:各镀金银器共二十四件,各共重三百六十两;各银器共六十五件,各共重七百六十七两四钱九分;各镀金银镶牙筋二支。

第2个回答  2017-09-21
如果皇后在皇上之前死,或者和皇帝死的时间差不多,就和皇帝合葬,如果在皇帝死后很久才死,就单立陵墓,比如孝庄,还有乾隆他妈(崇庆皇太后)。
也可以是爱妃,比如怡亲王胤祥之母,死时只是个妃子,但因为胤祥和雍正关系太好了,就破例合葬,并追封敬敏皇贵妃。真正是皇帝本人下令和妃子合葬的是雍正的年贵妃(年羹尧他妹),皇帝太喜欢她了,又是死在了皇帝之前,所以就合葬了。
而一般的妃子是单有妃园寝的,皇后如果在皇帝死后很久才死,由下一任皇帝询问本人是否合葬,若不,则单建一座皇后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