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读后感

简单得说几句读后的感受就可以了。谢谢!

《你别无选择》作者刘索拉,1955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发表处女作《你别无选择》,随后发表中篇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80年代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州”或“迷惘的一代”。

《你别无选择》以某音乐学院为背景,描写一批学生与教师,塑造了一群不可思议的荒诞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怪癖,但都无甚意义可言。李鸣,颇有才气,可他成天到晚想的是怎样退学,退学不成,便整日躺在床上睡懒觉。马力,身在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却成天买书理书,还把所有书编上号,象图书馆似的,最后竟不明不白地死去。李鸣的睡和马力的生与死,都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言。孟野呢,门门功课五分,是学院的高材生,充满创造的灵感,离不开女人却又被女人折腾得死去活来。他的参赛作品,精妙无比人人叫绝,却因有“法西斯”之嫌而被淘汰。末了被妻子一封控告信弄得不能不中途退学。森森在这群人中间可谓是个幸运者。他成天不理头发不洗澡,只管砸琴键,一心要砸出“妈的力度”和“自己的风格”,最终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但这种获奖也不能说明某种确定的意义,因为孟野的作品无疑比他的好。如此,孟野作品的被淘汰与森森获奖就有了同一意味的荒诞。小说中的两位教授,贾教授墨守陈规,教作曲而自己不会作曲,反对现代技巧与新的创造,自己也成为刻板的教条。金教授拥有才气和名气,可总是懒洋洋地对一切无动于衷,上课只顾自己弹琴,偶尔支持学生创新,也是顺其自然,同样给人一种荒诞感。另外,学校的种种课程,考试、校规、风纪,更是给人不堪入目的荒诞感觉。小说没什么明确的思想意义可言,因而被称为“无主题”小说。其本身的着眼点,也不在什么理性意义的探讨上,而在于随意勾勒荒诞现实中的荒诞人物与荒诞事件。小说的语言,为吻合无理性的荒诞,集夸张、幽默、嘲弄为一体,形成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笔法。如写李鸣,写他成天躺在床上,偶尔起床也总是躲在某个角落里。森森总是不洗衣不洗澡,有次上钢琴课把个老师熏得憋气五分钟。孟野因为长得太出众了,老是惹来女孩子的纠缠和女朋友无数次天翻地覆的折腾。孟野的作品质朴得无与伦比却被看作“法西斯”,等等。对人物的某一特点给予集中性的夸张,再给以幽默的嘲弄,这一特点被小说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小说发表后即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借鉴了美国现代派小说《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的叙述方法,是我国小说界一反传统叙述方式而采用现代派表现手法的一个尝试、一个标志。有人评论说作者是用音乐的结构来写作小说。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的荒诞的思想情绪,从客观上看,小说反映了我国80年代的一种现实,反映了某一代人的情绪与骚动,也反映了一批青年执着追求、富有创造与社会那几十年不变的陈规旧习之间的抵触。另外,有人指出小说在表现荒诞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线光明的希望,如森森的作品获奖,金教授对学生创新的支持等。王蒙说得好:“刘索拉的小说在1985年出现是一个先锋性的,并非偶色的现象。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种不满足的勇敢探索的深长意味。我们不能不学会与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他们,而且越来越重视他们……他们跟长久以来与至今仍在首先为生存而战斗的大多数群众不同,他们有点脱离群众。但他们已经出现了,哪怕是在闹剧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们发出了自己的杂沓的却也是动人的青春的声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6
这女人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