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 | 猫儿眼里的人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文:阿开

图:网络

去年春节前,家里收养了一只4个月大的三花猫,取名Coco。从它来的那一天起,我就成了一名典型的猫奴。

许是太爱Coco的缘故,平时总会看一些有关猫猫的视频、文字等。最近在读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说实话,在入手这本书之前对书的内容并非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慕名”而来。

这部小说是通过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并以猫的口吻来讲述的故事。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对人物的刻画也是淋漓尽致。既然这部小说是以猫猫的口吻来写,那么,此书的读后感当然也要以猫猫的语气来写,也许如此才会更加妥帖一些吧。

“我是猫。还没有名字。”一场变故后,我发现一家人只剩下了自己,于是便费力地朝着光亮爬去,最终得到了主人的收留。除了主人,其他人都不稀罕我。我不管去哪里都被赶走,没人肯搭理我,于是每天就只能跟着主人混了。

主人苦沙弥君是个怪人,多数时间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好在有几个比较熟悉的人常来拜访。他们天南海北地胡扯,闲着无事的我便常常蹲在一边听他们闲侃。一段时间后,我这只猫也变得博学了起来,也知晓了人类的诸多荒唐事。

人类总是羡慕猫儿的清闲日子,可是,人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麻烦事儿难道不是自己找的吗?在猫族看来,人类简直是愚不可及,偏偏还自作聪明。最可悲的还是人类很难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有时竟比不上我这只没有名字的猫儿。

我才两岁,本以为能在主人家混到老死,虽然没有名字。可谁知只因为偷喝了两杯啤酒而误入缸中,以此丢了性命。初入缸中,也曾拼命扑腾自救,后来发现绝无可能逃出生天,于是便放弃了努力。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又悟到一个真理:无能为力而勉为其难,所以才会感到痛苦。

这一生虽然短暂,但好在看到、听到了很多东西,就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样。于是,聪明的我把主要的东西都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如此说来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上一遭。

主人和他的那帮朋友一样,“就像随风摇摆的丝瓜一样,装出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骨。但实际上,他们同样有着世俗之心,有着贪婪的欲念。”不过,他们还有着知识分子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就凭这一点还是值得尊重的,

主人,人称苦沙弥君,在一所中学教英语,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故而经常闹出笑话。长相比较困难,满脸麻子,胡子又都恣意地生长。主人不擅交际,特别讨厌企业家之流,小日子过得比较清贫。

主人肝火旺盛,动辄大发脾气。虽爱好广泛,却又一事无成,平时只能在日记里嘲讽社会上无聊的人和事,以此自慰。

主人的得意门生,经常来家拜访主人。他是一名理学学士,不过在我看来,他研究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什么“上吊力学”呀,什么“青蛙眼睛折射原理”等等。

寒月虽为人迂腐,竟也果断地拒绝了企业家的求亲,偷偷地跑回老家娶了媳妇。

别看我是一只猫猫,我平生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个铃木先生。本来是主人的老相识,却在背后说主人坏话,还帮着金田一家算计主人。他唯利是图,认为赚钱的法宝是‘三不原则’,即不讲道理、不讲人情及不要面子。铃木无疑就是金钱的走狗和奴隶。

金田在我这只猫猫的眼里是最坏的人类,他倚仗自己多金便仗势欺人,让主人不得安宁。金田这家伙,就是一张长了眼睛鼻子的钞票。

迷亭这家伙最喜信口开河,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没有几句是真的,但迷亭却从来不把骗人当成恶习,为此还沾沾自喜。

偏偏他又博学多才、无所不通,有他在场气氛总是很为活跃。“他这个人,刚生下来时就把担忧、客气、顾虑、辛劳等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啦。”迷亭个性洒脱,不单主人喜欢他,连我这只猫猫都有些喜欢他呢。

他说,现代人的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过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着截然分明的利益鸿沟,而这种自我意识又随着文明发展而变得日益敏锐。

他还说,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严重,在遥远的未来结婚将变成不可能之事。为了保护那些青年男女的个性,必须竭尽全力抵制结婚这种野蛮风俗。

当时有人认为是在开玩笑,独仙却说,“如果你只是对真理一知半解的话,往往就会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把梦幻泡影当成永恒的真实。一旦碰到有人稍微说些与众不同的话,就会以为人家在开玩笑。”

说实话,迷亭的这套理论吓了猫儿一跳,这种现象会发生吗?只可惜猫儿的寿命太短,估计是看不到了那一天了。如来那一天真的到来了,人们一定会对迷亭的远见卓识竖起大拇指。

八木独仙不愧是位哲学家,讲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作为猫儿的我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家主人似乎也很感兴趣,因为他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反复琢磨他的那套理论。

独仙认为,如今的社会凡事总是追求突飞猛进,可无论怎么突飞猛进都没有尽头,反而永远得不到满足。而东方式的学问注重的是内心的修炼,反会让人的内心得到安宁。

正当主人为独仙痴迷并欲马上效仿时,迷亭却给了主人当头一棒,他说八木独仙害人不浅,他的众多追随者中已有两位彻底疯掉了。

主人于是胆战心惊起来,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疯掉。惊恐之下,主人开始在心里盘算起那些正常人来,发现大多都是同类中人,于是便踏实了许多。

旋即,主人又陷入了沉思:说不定,整个社会就是疯子的集合体呢。疯子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争吵、互相打斗……而其中一旦冒出个懂点道理、具有辨别能力的人,反而会妨碍大家,于是人们才建造了疯人院,把他关进里面。

如此看来,被关进疯人院里的其实是正常人,而在疯人院外瞎闹腾的才是疯子。疯子势孤力单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被视为疯子;然而,当疯子人多势众的时候,说不定就会变成正常人了。大疯子滥用财力和权力,指使众多小疯子胡作非为,反而被人们尊称为杰出人物。(摘自《我是猫》)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主人越来越搞不懂了。这很正常,凭主人的智商,他当然搞不懂这么深奥的东西,否则,他真的快成了疯子。

每每读到一本触及心灵的好书时总是心潮起伏,似乎不写点什么就难以平静下来。自认才疏学浅,对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或想法实难揣测一二,故所写之文不敢称之为“书评”,充其量不过是读后感而已。

《我是猫》写于上世纪初,即日本的明治时期。当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阶级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标准普遍下降,拜金主义日益盛行。

为此夏目漱石郁结于心,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通过描写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进而对当时丑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进行了讽刺和揭露,比如警察制度、拜金文化、教育制度等等。

夏目漱石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其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所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虽涉及的场景单一、小说人物不多、讲述的又都是一些日常琐事。然而,作者就是从这些琐事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荒唐和人性的丑陋,文中也暗藏着许多人生哲理,只有细读方可领悟。

这部小说读了半月有余,于是这只博闻强记的、没有名字的猫儿也陪伴了我半月之久,那段日子里每天都在它的絮絮叨叨中享受着读书的快乐,仿佛此时它正仰着小脸、蹲在脚下。

猫儿的最后死掉令我十分痛心,这也许与我也有一只猫儿的缘故吧。可转念一想,凡事皆有定数、都有始终,只有这只会讲故事的猫儿死掉,这部小说也才会有个结尾,如此只好作罢。

更何况这只不同寻常的猫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早已是大彻大悟,“我将斩落日月,粉碎天地,进入那个不可思议的太平世界去了。”

思及至此,吾心稍宽。

                            阿开写于2022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