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2)

如题所述

  父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首先从自己做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但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他们一丝一毫错误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可能留在孩子脑子里。比如家长抽烟,孩子就会觉得抽烟不算什么,是可以接受和容忍的,即便它真的有害健康。如果家长有一些不良习惯,孩子也会在不经意之间沾染上,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毕竟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家长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应引导家长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看看是不是由于自己的疏忽,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毕竟言传身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长一味地指责孩子,只是从孩子身上找问题,这不仅会让他们产生反感排斥的情绪,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他们会变得更加不听话,更加叛逆。

  二、请重视早期教育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家长认识到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刚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培养孩子主动自觉地读书学习,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来,对以后的道路可以说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从没有进校门读书的孩子来讲,一开始进入学校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比较简单的,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从小教育他们不迟到早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因此即便是考试,大家的成绩也都相差无几,但家长绝对不要因此就忽视早期教育,相信这个道理说出来家长也都明白。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就难免糊涂,比如孩子赖床,不想去学校了,或者因为一点点毛病就不想做作业,家长心疼孩子,觉得这些小事情也不是很重要,偶尔不去一次也无所谓。殊不知正是这些小细节,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方面更加不会仔细认真,知识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在开始阶段可能表现得不明显,考试成绩和其他人差个几分,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时间一久,问题势必越积越多,等到真的想要弥补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在这一点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开始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孩子也许只是慢几秒钟,但在整个路程中,孩子慢的那几秒钟就会变成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孩子想一步超过人家怎么可能?

  三.从一个错误做起

  打好基础当然重要,但一旦因为种种原因,孩子从上学伊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基础没有打好,成绩一直不佳,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难度的增强,孩子的成绩就越落越远,到了几乎难以收拾的地步。家长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贪玩,不爱学习……总之就是一箩筐的问题,想改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只是觉得一想起要帮助孩子改毛病就头大。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身上的这些缺点在一天之内立刻烟消云散,让孩子在顷刻间变得完美,乖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不停地让孩子注意这个,注意那个,这个做好了,那个又做差了。花费的工夫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孩子的坏毛病一个也没改掉,对家长的怨气倒是一肚子。他们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把落下的知识一点一点地补回来。家长就只能不断地言语督促,对孩子没完没了地批评教育,真的到了该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得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只能让孩子越发的糊涂,对学习更加没兴趣,对自己也更加没信心。

  孩子的问题看起来真的“多如牛毛”的时候,到底怎么办?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班主任应引导家长可以把孩子的问题一条一条记录在本子上,然后根据问题一点点地纠正他们,每次只需要从一个地方做起。比如,先把每次考试的错题搞清楚明白,争取每改正一题,都保证能够真的明白,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绝对不会再做错。至于一些特别难的题,真的不会做,可以先放放,即便是面临重大的考试,也是如此,会做的题一定要保证正确率,不会做的题,可以先弃之一边。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才可能建造高楼大厦,不要自己的地基还没打好,因为看着别人已经建起了楼,自己就按捺不住,想要一步登天。

  四.不能只看学习成绩

  我们往往以一个人的成绩来断定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人们过分重视了成绩的作用,导致学生认为上学是件很苦的事情,考试更是苦中之苦。也正是因此,才会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孩子的命根”一说。

  首先,考试并不是一切,成绩也不能说明所有问题。考试,是阶段性的检验,但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比如天气,比如心情,甚至临场发挥。另外,任何一场考试都不可能全面,精确的考量学生的水平,因为考试内容本身就是受限制的,它不可能全部包含学生所学所有知识点。最后,成绩的高低也是有一定偶然性。这样的事例想必谁都听过,同班的同学,一个学习一直很好,高考却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大学,另一个人成绩一直平平却出其不意的考了高分。对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是见怪不怪,正因为考试有其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在内,因此,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

  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家长不要一味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夸大了这种检测手段的作用,使其变成一种压力和桎梏,让孩子反感和排斥。学习好的孩子,因为一般都可以考出好成绩,所以不会有太多心理反应。但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来说,“分”,真的就是命根,它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家长看了分之后,也许是一顿臭骂,也许是一顿大餐!

  学习成绩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但学习目的绝不只是学习成绩。如果狭隘地理解学习目的,片面地以追求学习成绩,其后果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的进步。即使暂时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错,但这也是很脆弱的,没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周围不乏那些曾经学习很优秀的同学现在又如何呢?现实让我们明白不会做人,不会生活的所谓好学生是没有前途的。

  班主任应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把过于重视结果,也就是把分当成最重要的东西,家长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然后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最后才是由被动变成自发自主的去学习,志趣,是志和趣的结合,“志可生趣,志最根本”,志可以成为目标,成为大方向,而趣就是最好的导游。只有自觉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也只有自觉主动的投入学习,才可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甚至是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五.与学校保持一致

  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保持一致,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样做”。我们只有在学生、家长、老师三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用心构建着一座美丽的家校桥梁,才能促进孩子们在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健康成长,和谐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