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两家庭土地矛盾的句子?

劝说两家庭土地矛盾的古诗句

【原文】“让他三尺又何妨”

【译文大意】让他三尺不妨事吧

“何妨”hé fáng

指无碍;不妨。表示反问,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带有鼓动、激励的语气。

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理解内在含义】如此高规格的官员,在接到老家人信件以后,采取的是一种宽容政策,“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为官者的胸怀,并不想让他的老家人仗势欺人。这种退而让之的气度,不但可以让自己的老家人不至于为此事大动干戈,减少了争斗,更体现了不能以官场官职欺辱别人,更想到的是息事宁人。

礼部尚书张英乃是为官者,他完全可以给地方官员写封信,暗示给他们,地方官员会照样可以把事情帮助他办妥。但他没有这样办,他谁也没有惊动,他自己给老家人写封信悄悄地把事情办理完了。

与老家人争吵的吴家人,看见张家让出来三尺宅基地,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再争论了,也往后退了三尺;这样处理的结果,实在是令人佩服。

邻里之间没有了争吵,倒是有了和气,这就是和为贵的典范,因此才流传了这么些年。我们现在处理事情也要学学古人的这种谦让的做法,少些自己的盛气凌人或持强凌弱的做法,多些宽容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些快乐,少些烦恼。

【阅读心得】阅读这段故事,觉得这里面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争与让的问题。

老家人收到书信本来是想会得到相爷的‘优惠’处理,没成想这些想法让老家人们羞愧了,觉得还是人家站得高,深知这样的事情处理不好会埋下不和谐的根源,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表示了‘让’;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也不能再坚持‘争’地界的念头,也决定退让三尺。“六尺巷”,就是这样出来的。

这段佳话也成了人们以礼待人的一个写照。这种尊让的态度,体现的是以宽厚待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无论是宅基地地界还是种庄稼的土地地界,都会有争与让的问题。能够遇事多多忍让、相互尊让,就不会再有纷争。和谐才能更好的相处。往往纷争,会闹得两败俱伤。

【词语解释】

“大学士”官名。唐时设崇玄署,置一大学士,又于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北宋时设置渐广,多为优礼大臣的官衔。明初废丞相,大学士成为HD顾问,参预机要,后为内阁长官,权限与宰相相当。清代沿置,雍正时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处所替,但对资望特重的官员仍授大学士衔作为荣典。

“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诫子弟】是古人编纂的告诫子孙和弟子上进、孝顺的劝勉书籍。版本很多,各朝各代都有类似书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