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

如题所述

一、原文

道德经·第三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 常使民无知无欲 。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

二、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三、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砂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 件好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