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曹操,那是一个大坏蛋。
而且不仅坏在事迹,也坏在人品性格。
论事迹,他是大汉朝的实际窜逆者。虽然窜逆者是曹丕,但实际上是曹操。
论人品,都知道曹操奸猾奸猾的,京剧里一说大白脸,都知道是曹操。
就是完全不喜欢京剧的小年轻,也知道京剧里有个大白脸曹操。
说起奸雄一词,大部分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人物形象是谁?
恐怕十有八九是曹操吧。
研究历史的人,越研究得深,越发觉得曹操是个英雄,很了不起。
但普通百姓不管你那个,就认曹操是坏蛋,是奸猾之人。
其实呢?
曹操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坏人二字来概括,奸猾也并非他性格的唯一特点。
窜逆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情况。
1、乱世初期,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只有)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2、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
3、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4、曹操一生节俭,四方兴修水利屯田。
5、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陈寿为人非常严谨,做学问更是严谨。如此严谨的他,居然对曹操用了“超世”这个词!)
关于曹操的性格方面,个人觉得易先生《可爱的奸雄》很有意思,值得研读一下。
最后那个总结更是妙趣横生: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
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宽巨集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这么多矛盾对立的性格,居然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这个人还能把这些矛盾的方面统一起来,这本身就是个奇事了。
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因为曹操大气!
大气磅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除了曹操,你能再找出第二人拥有如此多的性格特点吗?
反看现在某些肤浅的文学作者或电视剧,人物形象相当肤浅。
尤其是某些韩剧,太肤浅了,人物形象都是符号式的。
坏人一定是特别坏,坏到骨子里,看一眼就知道是反面角色。
好人一定特别好,而且一定受坏人欺负,而且一定忍耐,而且一定是一副菩萨面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好人。
所以,当我们单纯的认为曹操是坏人,是大白脸时,我们就肤浅了。
人是复杂的,不是那么单一纯粹的。
更何况是这个最复杂的这个曹操。
你说呢?
下面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一个简单评价。
1、在内政方面,诸葛亮绝对是个不世出的大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还有刘备在临终前说的:“君(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我们知道刘备看人是非常准的,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是临终了,没必要说恭维话了,以刘备的眼光,评价诸葛亮是“才十倍曹丕”,相当高!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他能把一个烂摊子治理得那么好,这完全可以算做是奇迹。
在诸葛亮之后,蒋宛等人也算是人才,却始终达不到诸葛亮时期的高度。
2、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也是不错的。
不可否认,他的军事能力不如内政能力那么出色。
诸葛亮一生的军事事迹可以说不是很优秀,但别忘了他是以弱国抗强国。
如果把他和曹真 、司马懿等人的位置换一换,别人还未必比他做的好呢。
3、伟大的人格。
诸葛亮毫不为己,一心为国,公平公正,奉献一生。
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诸葛亮是完全有资格享用的。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如孔明。”
在我看来,整个中国历史上,在这一层面上,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一个人——伟大的周总理。
4、全才。
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成就。
他主持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有连弩等一批科技创新。
他精通天文地理、周易五行,博览群书,创造了八阵图等阵法。
他留下的文章不多,但仅一篇出师表就足够笑傲千百年无人可敌。
最后附诗一首: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历史上诸葛亮和曹操各是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谋略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曹操:老奸巨滑,疑心很重
以七年级的水平看来```
就是这些```

历史上的诸葛亮长什么样

《三国志》中只有一句:身长八尺,容貌其伟,时人异焉。
也就是说,诸葛亮身高有八尺,容貌十分英俊、潇洒,当世人都到了惊异的程度了。
《姓源韵谱》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面板枯稿,文理润泽。”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諡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諡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1.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变得极为残忍,且经常猜疑别人,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諡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诸葛亮.周瑜.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 小肚鸡肠(不能容魏延) 贪生怕死(长阪坡他早就开溜了,三国演义是美化他的) 一代贤相(这个公认的)
周瑜 豪爽大气(三国演义是损他的,你信就完了) 智力超群(没跟诸葛亮比过,三国演义那是杜撰的) 胆略过人(敢三万挑曹操83万)
曹操 这个人不好评,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人物,只能说罗贯中太坑他了,坑了他一千年,后世把他骂成什么样子,不过曹操应该是三国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人

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

历史上的诸葛亮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假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攻打曹操。
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以父事诸葛亮。诸葛亮继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寮国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如此好评,等等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