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文章赏析

如题所述

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作者与友人及胞弟同游褒禅山,写下这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文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讲述了褒禅山的命名由来、游览后洞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反思。


第1段,文章开头追溯了褒禅山名的由来,慧褒和尚的居所与华山洞的命名,其中“花山”二字纠正了今人的读音错误,为后续的议论埋下伏笔。


第2段记叙了游览后洞的过程,前洞平旷而游人众多,后洞险峻却引人入胜。作者强调只有有志者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探索,否则将错失奇妙的景象,体现了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


第3段,作者由未能深入后洞引发感想,通过古人的行为和今人游览现象,强调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才能到达理想之地,对学者提出“深思而慎取”的要求。


第4段,作者由仆碑上的“花山”字迹,联想到古籍的误传,提醒学者应审慎对待历史文献,对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第5段,记录了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时间,同时总结全文,强调了记游与议论的紧密融合,以及作者在写作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如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等。




扩展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