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谣言大起底

如题所述

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养颜抗衰,总会刻意食用猪手、凤爪、猪皮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然而,正如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无法完全从膳食中得到满足,需要通过营养补充剂等保健食品来完善一样。肌肤也同样需要胶原蛋白粉,来完成对皮肤的营养补充。

胶原蛋白本身是一种“劣质蛋白”。人体吸收合成蛋白质的方式也注定了摄入的胶原蛋白不能直接运送到人体的皮肤上,吃胶原蛋白也不能帮助人体合成胶原蛋白。

什么是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Collagen)是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它具有很强的伸张能力,是韧带和肌键的主要成份,胶原蛋白还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使皮肤保持弹性,而胶原蛋白的老化,则会使皮肤出现皱纹。胶原蛋白亦是眼睛角膜的主要成份,但以结晶形式组成。

人体如何合成蛋白质

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可以分为转录-翻译-翻译后修饰三个步骤。首先在细胞核中,RNA聚合酶会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mRNA)。经过修饰的mRNA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携带有不同氨基酸的转运RNA(tRNA)在核糖体的帮助下以mRNA为模板开始肽链的合成(tRNA上的3个碱基对形成一个反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最后合成的肽链还要经过化学修饰,形成最终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吸收≠合成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非全部)是以小肽形式吸收进入肠黏膜细胞,然后在肠黏膜细胞内大部分(非全部)分解为氨基酸才进入血液。摄入蛋白质后,血液中可以检测到少量小肽和大量的氨基酸,以及偶尔或极少量的多肽。血液中的氨基酸能够进入体细胞,参与新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小肽和多肽不能进入体细胞,当然也不可能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再说回胶原蛋白。在食用胶原蛋白时,有些小肽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但是这都不意味着有助于你的身体合成胶原蛋白。因为在合成新的蛋白质时,其原料依旧是氨基酸。

而且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量是有限的,无论吃多少,最后被吸收合成为身体蛋白质的量不变。那么,多余摄取的胶原蛋白等同于身体废物,需要人的肾脏系统把它代谢成大便、小便从身体排泄掉。所以,吃得越多排得越多,会加重肾脏负担。

为何有研究或者人口服事例“证明”有效?

有一些动物实验常被用来“证明”吃胶原蛋白有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证明不无道理。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动物实验不等同于人类生活。动物实验为了“证明” 胶原蛋白有效,除了要给一部分实验动物的饲料添加胶原蛋白外,另一部分实验动物(作为对照)的饲料要么蛋白质总量比较低,要么完全不含胶原蛋白。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的日常饮食,因而说服力不大。

而有人口服有效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种可能性是安慰剂效应。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理论上,口服胶原蛋白导致的安慰剂效应不能认为是胶原蛋白有效,但只要你自己愿意(只看效果不关心理论),当然可以认为胶原蛋白有效。

第二种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胶原蛋白产品中添加了大豆异黄酮(或者大豆提取物、大豆精华等)。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植物激素具有与雌激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可以和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比人体内的雌激素要小。当人体内雌激素不足的时候,它的结合可以起到补充雌激素的作用;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它的结合又因为阻止了雌激素的结合,而起到抑制的作用,相当于降低了雌激素的水平。因此,植物激素又被称为女性雌激素水平的调节器。1999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大豆异黄酮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使用。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胶原蛋白并非优质蛋白

想靠着吃胶原蛋白来美容的愿望看来是落空了,那么仅仅将其当成一般的食物用来补充蛋白质呢?我们知道肉、蛋、牛奶、蔬菜等许多食物都含有蛋白质。但蛋白质有不同的类型,且有好坏之分,肉、蛋、牛奶里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但胶原蛋白却是一种劣质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人体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供应的,叫做“人体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好坏就由这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来判定。鱼、禽、蛋、瘦肉、牛奶、大多数坚果和豆类中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很多,所以称为“优质蛋白质”。而胶原蛋白没有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是一种劣质蛋白。就是说,你吃了这种食物后,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还需要吃其他优质蛋白食物来满足身体需要。所以,把“胶原蛋白”夸到天上也没用,改变不了它的蛋白特性。况且,胶原蛋白粉还不便宜。

大约出现在明代,是指双方都是活人时,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兄弟关系。

滴血认亲的原理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会产生沉淀,但是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亲生没关系。而且影视剧中常见的将血液滴入清水中的方法,会导致红细胞细胞膜破裂,所以两滴来源不同的血也根本不会发生沉淀。

“滴血认亲”的原理

不同血型的血一旦被混合,可能会出现沉淀之类的情况。民间传说中的“非亲属关系血液不能相融”,说的就是发生这种沉淀的情况。

通常说的血型是指ABO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它是根据血红细胞表面ABH抗原进行分类的。特定血型的血,红细胞膜上有特定的抗原、血清中有不同类型的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A抗原的为A型血,血清中有B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B抗原的为B型血,血清中有A抗体;红细胞膜上同时有A、B两种抗原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A、B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H抗原为O型,血清中同时有A、B抗体。同类型的抗原、抗体可以结合,从而使红细胞由于重量增加沉积下来。举例来说:如果一滴A型血与一滴B型血滴在一起,A型血红细胞结合B型血中的A抗体而沉淀,B型血红细胞也会结合A型血中的B抗体而沉淀,这样便产生很多沉淀性颗粒。这就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会产生沉淀的原理。

这些沉淀看上去就像小颗粒(血量越多、颗粒越多),表现出来便是不能融合。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不同血型的两滴血相混合时。而相同血型的两滴血,红细胞不会结合抗体,就可以融合而不发生沉淀。

血型相同≠亲生

但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亲生并没有关系。中国人口有13亿,而ABO血型就只有四种,相同血型的人有千千万万,如果就根据血型是否相同来判断是否有亲子关系,那世间的冤假错案也就太多了。可见,能融合也不一定是亲生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具有亲生关系的父母和孩子,血型也很可能不同。ABO的四种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存在一定的遗传规律。从后面所附的表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子女的血型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父亲是AB型血,母亲是O型血,生出来的小孩血型却将是A或B型,与父母的血型都不同。所以说,两滴血相容可以说明血型相同,但并不能进一步说明是否亲生。

血滴入清水:无论如何也不会沉淀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有这样的“滴血认亲”片段:取一碗清水,再将两滴血滴到清水中。这样一来,滴血验亲的结果就更不可信了。因为红细胞只有一层脆弱的细胞膜,没有坚固的细胞壁。由于渗透压的关系,红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而胀破,让细胞膜破成碎片。碎片上的抗原与抗体也能结合,但不像完整的细胞膜一样能结合大量抗体,这样便达不到沉淀所需重量,也就不产生肉眼能看清的小颗粒,所以用这种方法,不管这两滴血的血型是否相同,看上去都是融合的。

结论:滴血认亲不可信

这种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是不可信的。古人缺乏认识人体的恰当手段,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一家人血脉里流着相同的血。相同的血混合便能融合,不相同的血混合便不能融合。而且实际上,由于滴血认亲常常是讲血液滴入清水中,红细胞由于渗透压的原因会细胞膜破裂,所以两滴来源不同的血出现通常意义下的“不能相融”的情况并不可能发生。

蛀牙一定要及时拔掉,否则会影响周围牙齿的健康。

蛀牙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时采用补牙、牙冠修补等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只有到晚期时才会考虑拔牙。

蛀牙是龋齿的俗称,这是一种在儿童和成人中都非常常见的慢性病,仅次于感冒。导致龋齿的原因是由细菌引致的。口腔中的细菌、食物残渣、唾液形成牙菌斑(黏性的透明薄膜)并黏附在牙齿表面。细菌把残留在口腔的食物中的糖分解,产生酸,这些酸能溶解牙釉质,口腔的临界pH值低于5.5时就会有机会发生龋齿。龋齿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初期时,牙齿的珐琅质被侵蚀,这时人们通常不会感到疼痛;接下来侵蚀会延伸到牙本质,这时人们在接触热的、冷的或者甜的食物和饮料时会感到疼痛,说明此时牙髓还是健康的,如果此时接受治疗,牙医可以将龋齿修补,并且不会产生后遗症;如果不接受治疗,侵蚀将会扩散到牙髓,牙齿在没有外来刺激时依然会感到疼痛。此时就会对牙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牙髓坏死之后,疼痛就会暂时消失,但是牙齿可能变得敏感,因为此时牙根已经出现红肿、感染等症状,造成牙龈炎或者牙脓肿。

在龋齿发展的初期,医生可以采用填充(补牙)或者牙冠修补来治疗龋齿。再严重的龋齿(牙髓坏死)则会采用根管治疗法进行治疗。只有龋齿发展到晚期、牙齿被侵蚀到非常不完整时牙医才会考虑拔牙治疗。

在这个吃好喝好的时代,广大中青年争相发福,最明显的莫过于越来越挺的肚子。人们把这种肚子叫做“啤酒肚”,于是不少人依此认定“啤酒肚”跟爱喝啤酒脱不了干系。

虽然酒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但说酒是使人发胖的“罪魁祸首”还是有些冤枉它了。酒的热量很高是用燃烧法测得的,从人吸收代谢的角度来说,很快会被分解,热量并不高。“啤酒肚”和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有关系。

啤酒:高热量让人胖?

啤酒,也被称成为液体面包(liquid bread),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何而来,但确实会让人误以为啤酒含有不少热量,并因此引起肥胖。相比白酒而言,啤酒和葡萄酒的营养更丰富,除了酒精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糖、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啤酒和葡萄酒的热量更高。实际上在酒精饮品中,能量的主要来源还是酒精本身,通常度数越高能量就越高。

可以看出,啤酒单位质量所含的能量比其他常见酒类都低,并非什么高热量饮品。不过喝过酒的人都知道,通常喝啤酒都要比喝白酒喝得更多,许多人把啤酒当成一种普通的饮料。那我们就再来看看啤酒和其他饮料的能量比较吧。美国农业部(USDA)提供了各种常见食品所含热量的数据,为人们提供了准确实用的参考资料。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论所含能量,啤酒并不比其他常见饮料更多,说它热量高容易导致肥胖实在是冤枉了它。

啤酒烈酒葡萄酒,谁是凶手?

烈酒所含能量最高,难道烈酒更容易让人发胖?实际情况是酒精对于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除了本身被分解产生的能量,它还可能影响其他物质的代谢,不同人群饮酒习惯的不同也会带来代谢上的差异。到底哪种酒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关系最密切呢?一群和我们一样想知道答案的科学家展开了研究和统计。

科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可谓五花八门。有些结果显示,啤酒和烈酒确实会促进“啤酒肚”,而葡萄酒却能减腰围;有的研究则显示,葡萄酒并没有这个神奇的功效;有的科学家专门找了世界上最爱喝啤酒的捷克人(捷克的人均啤酒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一)做样本,仔细的挑出了滴酒不沾和只喝啤酒的人希望找到啤酒和“啤酒肚”的联系,但结果显示啤酒跟大腰围没什么关系。研究者们承认,也许由于研究方法的误差和不足,多年来的各个研究并没有得到一个定论。根据目前的结果,很难说到底哪种酒才是造成“啤酒肚”的元凶,或者更容易引起“啤酒肚”。

无论白酒啤酒都是酒精饮品,因此很多科学家抛开不同酒类之间的差异,直接针对酒精对肥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酒精与肥胖

从身体代谢的角度来说,酒精虽然是一种能量物质,但它对人体存在潜在的毒性,所以不会被身体贮存,进入身体后它会被优先分解。酒精和脂类的代谢都依赖于肝脏,酒精会抑制身体对脂类的代谢,这是嗜酒者易患脂肪肝的原因,也为肥胖埋下了隐患。这时,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在饮酒的同时,注意相应减少其他能量物质(如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或者加强锻炼,消耗因为饮酒累积下的多余能量,那么饮酒就不一定会导致肥胖。如果酒要喝,饭照吃,还要加个肘子下酒,久而久之累积的脂肪就会越来越多,想不胖也难了。

针对腹部肥胖,有研究指出酒精可能是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脂肪在内脏积累。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会促进脂肪在腹部堆积,而酒精能够通过刺激神经分泌系统或直接刺激肾上腺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因此饮酒过量会提高腹部肥胖的风险。

不过与原理研究不甚相符的是,针对酒精与肥胖(包括腹部肥胖)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有不少,得出“酒精会导致肥胖”和“酒精不会导致肥胖”结论的却都占一定比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这种暂无定论的局面与这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有关,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饮酒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比如有些地方喝酒就会少吃饭,有些地方则不会因为喝酒影响饭量,这些关键问题都可能对最后的结论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想要进一步了解群体中酒精与肥胖的关系还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方案,并配合生化原理方面的研究。

喝酒频率高,腰围反而小?

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有研究者发现腹部肥胖可能和喝酒的频率相关,近几年又有欧洲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饮酒量相同的情况下,喜欢偶尔豪饮的人比喜欢少量多次喝酒的人更容易发生腹部肥胖。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个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随后又对特定人群按喝酒频率进一步细分,并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喝酒频率的提高,腹部肥胖呈现下降趋势,与总饮酒量和酒的种类关系不大。

他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

1、偶尔喝酒的中轻度饮酒者和长期饮酒的重度饮酒者代谢酒精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重度饮酒者代谢酒精主要依靠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而中轻度饮酒者则依靠乙醇脱氢酶系统,前者在代谢过程中比后者耗能更多,从而减少了积累的能量;

2、长期饮酒的人每次饮酒量通常不大,我们大家都知道喝酒时候会有发热的感觉,即散发掉很多热能,如果饮酒量不大,很可能每次饮酒产生的能量都在发热过程中被快速消耗掉了。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高频率的饮酒可能让“啤酒肚”更小,但长期过量饮酒的习惯并不健康,容易引起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可不要以此为理由放纵自己喝酒。

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导致肥胖的另一大因素是夜间灯光。夜间灯光会扰乱人体生物钟节律,造成黑白颠倒,在不该进食的夜间进食,所以才会导致肥胖。夜间灯光既包括开灯,也包括电视或电脑产生的弱光。因此,无论夜间灯光强弱,只要有光,就可能会增加肥胖几率。而夜间关灯睡觉则有助于减肥。

流言属对实验结果的误读。夜晚的光照会影响小鼠的摄食习惯,导致体重增加。这一研究结果或许能解释人群中夜晚光照的增加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未提及关灯睡觉能减肥的结论。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行为神经学专家Laura Fonken主持的。研究揭露了光周期的变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整个研究包含了两个试验,每个试验为期8周。

在第一个试验中,小鼠被分为三组。一组小鼠接受标准的明/暗昼夜循环(16小时强度为150勒克斯的光照+8小时完全的黑暗,记为LD组),一组小鼠接受明/暗光昼夜循环(16小时强度为150勒克斯的光照+8小时强度为5勒克斯的暗光,记为DM组),最后一组小鼠接受24小时强度为150勒克斯的光照(记为LL组)。试验结果表明,LL和DM组的小鼠体重明显大于LD组小鼠。三组小鼠的每天的摄食量和活动量没有明显差异。小鼠是一种夜行性的动物,进食多在夜晚,但是DM组小鼠在“白天”会吃掉55.5的食物,而LD组小鼠只吃掉36.5的食物(由于LL组没有昼夜区别,因此在这里不予考虑)。该试验的结论是光周期变化会影响小鼠的摄食习惯,进而导致体重的变化。

随后在第二个试验中,研究者又为DM和LD组小鼠分别设置了三种获饲喂方式:持续供应食物(FA组),只在“白天”供应食物(FL),或者只在“晚上“供应食物”(FD)。结果表明,只在”晚上“供应食物能防止DM组的小鼠长胖,这进一步证明了第一个试验中的结论。

以上两个试验说明,夜晚的光照会影响小鼠的摄食习惯,导致体重增加。这一研究结果或许能解释人群中夜晚光照的增加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但是试验中提到的是体重增加,不能等同于减肥。所以夜晚关灯睡觉并不能减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