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老子三章》的认识

如题所述

《老子》三章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生活的 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 “ 礼 ” 的问题。《史记》还记载了两种关于老子的说法,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今多从老子即李耳的说法。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全书约五千字,共八十一章(依王弼注本)。 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它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 内容涉及宇宙原始、万物本源、社会政治、现实人生。其核心范畴是“道”。 在《老子》一书中 ,“道” 有多重含义: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规律;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方法;它是人生修炼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 老子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期望政治权力不干涉人们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灾祸,要求人们的行为取法自然,守柔不争。 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以“反者道之动”的论点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他的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老子》一书以韵文为主,运用对偶、排比等句式,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文字流畅,琅琅上口。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1) 。名可名,非常名 (2) 。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4) ,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 。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7)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8) ,独立而不改 (9) ,周行而不殆 (10)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1) ,强为之名曰大 (12)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 。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15) 者有志。不失其所 (16) 者久,死而不亡 (17) 者寿。 【注释】 (1) 第一及第三个“道”是 老子哲学的一个中心范畴,第二个 “道”用作动词,言说的意思。常:永恒不 变。 (2) 第一及第三个“名”是老子的特有术语,指“道”之名。第二个“名”用作动词,称谓的意思。 (3) 徼( ji à o ):边际,轨迹。 (4) 同出而异名:同一个来源、不同的名称。 (5) 玄:深远、幽昧。 (6) 众妙之门:一切奇妙变化的总门径。 (7) 混成:浑然一体。这里的“物”即指道。 (8) 寂:无声。寥:无形。 (9) 独立不改:无所依傍而且永不改变。 (10) 周而复始地运行,永不止息。 (11) 字:用作动词,取名字。 (12) 强:勉强。 (13) 大曰逝三句:大,指道无所不包;逝,指道运行不息;远,指道无边无际;返,返归本源。曰:于是。 (14) 道法自然:道效法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则运行。 (15) 强行:勉力而行。 (16) 所:处所,根基。 (17) 亡:遗忘。 【简析】 第一章类似于《老子》全书的导语,提出了“道”这个中心范畴。 在《老子》书中,“道”有多重含义,本章所说的‘道',是指先天的生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及动力。它产生天地万物,并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发展及其具体特征。它是语言难以透彻表达的,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老子将宇宙的原始状态称为“无”,“无”中生“有”,由“有”化生万物。“常无”和 “常有”同样源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第二十五章讲“道”之发生、运行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联系问题。本章的“道”指宇宙的本源和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无声无形、独立无待、永不改变、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据此,老子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主张人的行为应效法天地自然,按照自然规则行事。今天,当我们目睹工业化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因此而受到自然惩罚的时候,不得不惊叹老子的这一思想的伟大预见性。 第三十三章论为人之道。其中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都是从人的修养出发,提倡人应有自知之明,要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并懂得满足,坚持力行而不迷失本性。而为人的最高境界是即使死了仍被永远铭记,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6
大道无行,凝空释名。
第2个回答  2013-07-16
后人托古所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