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发展史

如题所述

 2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毫无制鞋传统的晋江竟会与鞋子结下不解之缘。20年后的今天,晋江成为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5亿多双,年产值近200亿元,出口量3亿双,出口创汇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起晋江鞋业,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陈埭镇。作为晋江经济重镇,陈埭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晋江经济的缩影。陈埭的发展一直循着鞋业发展的上下游拓展延伸,现在人们只要提起陈埭就会想到这里的鞋,提到制鞋人们也会想到福建的陈埭。专家称,陈埭的发展史是产业、品牌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生动例子。

  鞋产业的起步

  陈埭镇面积38.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

  陈埭的发展就缘于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举。1979年春,林土秋等14人每人出资2000元,开办了一家服装鞋帽厂,产品卖得很好。县乡党委及时制定措施,鼓励农民利用“三闲”(多余资金、空房、劳动力)发展副业致富。很快人们纷纷仿效,一把钉锤、一张桌子、一把剪刀、几台家用缝纫机,简易的厂房,简陋的制鞋工具,陈埭制鞋业就这样起步了。

  陈埭的鞋厂在模仿和相互模仿中成长,陈埭人跑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店,把认为比较好的皮鞋款式买回来照着做。鞋厂数量逐年增加,鞋厂规模也不断扩大。到1984年,陈埭有鞋厂700家,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

  但由于鞋厂技术、设备都比较低下,鞋子质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卖到北方市场的鞋,由于空气干燥、气温低而开裂的现象比比皆是,“星期鞋”、“过街鞋”大量涌现。陈埭镇鞋业一度走入低谷。

  此时,陈埭人开始悟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质量上,陈埭兴;质量下,陈埭衰。”1987年陈埭镇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与有关部门联办了全国第一家鞋塑质检所,开始对鞋类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陈埭开始走上质量兴镇之路,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形成块状经济

  许多专家认为,陈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产业呈模块化布局,并呈良性发展势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解决农村工业发散性发展,导致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离散度大、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陈埭就坚持把突出产业特色作为提升内涵和功能的主要内容,使这里的企业呈现高度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呈现模块化生产格局。群落内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不大,但有几千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镇内企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产品生产按照价值链分工协作,一种产品增值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即从原料、生产、装配、销售过程及其每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大都由不同企业来完成。在陈埭,有些企业专门生产塑料鞋、凉鞋、旅游鞋;有些企业专门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鞋盒等;这里还可以方便地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

  在镇内,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如手工工场、小业主制企业、虚拟企业、向最终用户和外包公司出售产品的综合性大企业,以及为区域产业提供信息和市场支持的服务机构等,都能生存和发展。各个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达到区域合理分工和效益最大化,使陈埭的区域产业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从依靠外来资源办鞋厂,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制鞋产业集群,陈埭镇缔造了一连串的数字神话。2003年陈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8.5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同时,陈埭的企业还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枚、中国名牌产品3枚、福建省名牌产品7枚、福建省著名商标21枚。其中11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

  专业市场拉动

  陈埭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专业市场的拉动。由于早期大多企业没有实力独建营销网络,必须依靠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于是各产业集群周围便形成一批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繁荣又会催生新企业,在生产与市场互动中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陈埭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陈埭鞋材市场已经长大了。统计数据表明,陈埭鞋材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市经营,年交易额超4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目前,一片规划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集展示、贸易、信息技术交流为一体的晋江鞋业市场也已出现在陈埭的繁华地带。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人来陈埭都要问一个问题,陈埭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吗?陈埭镇有关负责人的回答是,这里正在从企业“自行摸索前进”发展到“政府引导、企业有规划发展”的阶段。当前,陈埭镇正在实施“抓大、扶优、带小”的战略,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同时还将扶持发展中介、劳务、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陈埭的明天,我们相信会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1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上半年,晋江市用电量达25.62亿千瓦时(不含泉州直供区),比增22.36%;全市利用外资增幅逾2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等增幅都逾30个百分点。
  盘点这些,我们看到,晋江市经济在更高平台上又实现了更快发展。

  品牌支撑

  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打造“品牌之都”。从创业的冲动———仿造,到“加工”的甘苦———贴牌,再到品牌的觉醒———自创,这是晋江人造牌的路程。

  去年,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明确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思路。10年前的晋江,难寻名牌产品身影。而今,晋江却成为正在崛起的“品牌之都”。这个面积仅占全省1/200的县级市,竟云集了10项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24项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分别占全省的1/3和1/5;拥有8项“国”字号的“鞋都”、“强市”、“重镇”等产业品牌……

  文化创新

  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创新。晋江人过去常讲“爱拼才会赢”,现在则加了两句话———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

  今年4月8日,晋江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企业文化创新暨千万重奖品牌企业大会”,拿出1824万元奖励2003年度创牌、认证、采标企业。而这个举动背后的一个意图是让企业明白这样一个文化名词:企业文化。现在,很多晋江人都认识到:管理小型企业靠权威,管理中型企业靠制度,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

  晋江企业要树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晋江市领导认为:晋江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汲取本土文化精华,又要努力做到兼容博纳、汲取百家之长,并加以构建与创新;晋江企业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确保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为此,晋江市着力解决:在发展观念上,重经营实践轻观念创新,重埋头拉车轻抬头看路;在经营战略上,重眼前功利轻长远目标,重一时利益轻百年基业;在企业制度上,重家族血缘轻制度创新,重单打独斗轻联合协作;在文化构建上,重高薪挖才轻团队文化打造,重高层管理轻基础建设;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应轻品牌文化内涵,重广告包装轻品牌整体战略。

  产业聚集

  陈埭的鞋子、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装、罗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东石的雨伞……在晋江,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晋江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

  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

  10年前,晋江曾推出“六五”规模工程,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育出5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而实际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去年底,晋江超亿元企业已经达100家,上5000万元的有18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2%。现在晋江又锁定了新的目标,准备用5年的时间,扶持出50个营销收入达10亿—50亿元的企业。·王建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