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钢盔”为何让日军屡屡丧命

如题所述

二战时期钢盔

为何让日军屡屡丧命

日军第一次使用钢盔是在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但是一直都没有使用过。

九一八事变时期,由于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激战。这次战斗,大批新式装备被日军所试验,不但检验了钢盔的实用性。

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

很快,日军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

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1939年,在和苏军的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

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

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而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步枪笨重而且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