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起因,后果和解决办法?为什么是周期性的

如题所述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1.经济危机原理
  人类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是有人口、资源、科技水平这几个要素决定的,这几个要素从长远来看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但在某一时间段内却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由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总量是有限的。打比方说一个村子有几亩地,几十人,仅能使用畜力耕种,这样无论村民怎样努力,每年的粮食产量都只能在同一个水平徘徊。同样道理,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虽然要复杂得多,但受人口、资源、科技水平等要素的制约,创造出来的经济总量同样也是相对有限的,经济总量迟早会到达当时的顶峰。
  经济总量到达顶峰对于自给自足的所谓小农经济来说,生产多了就吃多点,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同样的问题放在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却是件坏事。
  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生产者本身不需要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拿到市场上交换,完成交换过程,经济才能正常运转,问题就出在这里,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生产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品,另一类是消费品。至于消费品衣食住行人人都需要,资本品是用以扩大再生产的商品,土地、厂房、机器等,资本品却不是人人都要,只有投资者觉得有钱赚,他们才会出钱购买。
  最理想的情形是,投资者一直觉得有钱赚,消费者信心爆棚,这样经济就健康成长,所有人赚钱。但问题是理想和现实是两回事,因为前面说过经济总量是相对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扩大生产下去。
  具体表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的话,在经济总量到达顶峰时期你会发现地租越来越贵了,原料也同样越来越贵了,工人的工资也涨了,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利润就越来越少,几乎所有行业情况都差不多,照此情形发展下去,估计你会明智地停止投资,或者干脆关闭工厂,拿着钱炒楼炒股炒黄金等等,从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吹涨危机前的经济泡沫,所以每次经济危机前经济都会看上去空前的繁荣,但事实上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下降到最低点,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泡沫最终的结果是破灭。
  最后是没有人拿钱出来投资了,当人们的钱不用来投资时,成市场对于资本品需求就会急剧减少,造成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经济危机连锁反应,估计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自1847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直到二战以前,平均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换言之,以当时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条件,经济总量平均每10年左右到达一次顶峰。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总是在最繁荣的时候,急剧下降,到了谷底,投资者又重新获得利润,经济又开始上行,周而复始,形成周期。
  2. 经济危机必然存在
  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一百多年来人们作过各种尝试,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马克思的办法是干脆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为计划经济,的确可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但计划经济事实上造成的后果比经济危机还要可怕,估计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还有凯恩斯,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过还没有要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么极端,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凯恩斯主义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增加总需求,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作为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我们知道经济总量到达顶峰之后是不能再增长的,结果是经济停滞不前再加上通货膨胀,“滞胀”了。
  凯恩斯主义之后是新自由主义兴起,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最近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可以说明新自由主义的局限,现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大规模救市,如果成功,我们很有可能重新遭遇“滞胀”,但“滞胀”比“衰退”大概还好些。
  当然存在意外的情况发生的可能,前面说过决定经济总量是人口、资源、科技水平几个要素,其中科技水平是最主要的变量,也是决定经济总量最主要因素。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扩大经济总量,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黄金的发展期,改变原来的经济周期,这是最好的结果。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开拓的发展空间使经济一直发展到现在才到达顶峰。下一次技术革命是会什么呢?新能源?生化技术?谁知道。
  还有当今世界区域间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这本来说明世界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发达国家似乎更喜欢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对于初级资源的兴趣也远大于培育新兴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兴趣,加之文明的隔阂与冲突,人口与科技不能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人类社会要创造出一个平等且接近理想模型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道路还极其漫长。人类社会还远没有具备控制经济危机的能力,所以经济危机会像冬天一样如期而至。
  3.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 ,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期间,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或称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战后的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础。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周期性的原因,一个是周期长短的原因。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基本矛盾虽然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严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呈现出一种波浪式发展的状态。经济危机是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又反过来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暂时强制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重新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15页)。
  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决定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扩大消费资料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会引起新的一轮生产过剩,为下一次经济危机提供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不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其经济危机也是不规则的。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固定资本的再生产还没有能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当时的英国频繁出现过1788年、 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经济危机,但它们的出现和交替是没有规则的,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危机还是一种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当大机器工业发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程度时,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机才逐渐转变为波及一切主要工业部门、震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危机,就是最早一次这样的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