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膳食结构?良好的膳食结构与健康与有何关系?

如题所述

膳食结构与人类健康 1、膳食结构影响人类健康

国民膳食结构是指居民消费的食物种类及数量的相对构成。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最迅速的100年,抗生素的发现、疫苗的研制和免疫工作、医疗水平的提高等,使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种转变除了老龄化因素外,膳食结构的变迁是主要因素。

2、膳食结构类型与慢性病的关系

根据动、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和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物摄入量,当今世界的膳食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发达国家模式(日常营养过剩型)
以美国及西欧发达国家为代表,其特点是: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过多,表现为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这种“三高一低”膳食结构导致营养素摄入量严重过剩, 使“文明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显著增加。

(2)发展中国家模式(膳食质量较差型)
多见于东方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植物性食物摄入量过多,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较少,蛋白质与热能摄入量不足,膳食质量较差,以至营养不良,体质低下、劳动力下降甚至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病。

(3)日本模式(膳食结构较合理型)
它集中综合了东、西方膳食的特点,取长补短。动、植物性食物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
通过这三种膳食结构对人类健康的比较,结论是,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脂肪膳食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

3、膳食结构变迁引起慢性病的变迁(以上海的确为例)

(1)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
1950年到1960年,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到1965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并经过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到1980年后又是一次大幅度下降,直到1998年。而水产、肉类、蛋类、乳品、油脂、蔗糖等的消费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2)居民的能量来源变化
1950年,居民能量70%左右来源于碳水化合物,20%左右来源于脂肪,大约有10%来源于蛋白质。到1980年蛋白质的摄入相对比例平稳,而脂肪的摄入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50年代的20%,到60年代10%左右,而80年代达30%左右,因此导致肥胖和超重比例的日益上升。

(3)居民膳食结构变迁与健康的规律
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从1950年到1985年是一路下降,到1985年时已经接近零;而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的死亡率在增加,特别是上世纪的80年代增长迅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消费、碳水化合物摄入、传染性疾病都在不断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禽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使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不断上升。

4、普及居民的膳食指南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学习西方文化,致力于接轨、引进、模仿,却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膳食结构方面追求“三高一低”,破坏了膳食结构平衡,现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造成“文明病”肆虐的严重局面。现举一个真实事例:浙江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及南加州大学合作,以1个病人与此相反个健康人的比例,内地各选择1200人进行生活习惯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纬度,但移民美国20年的华人因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使他们在健康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

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追求更美好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法国的一位总统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如今,调整膳食结构预防慢性病已成为人类健康和发展的共识。目前,全球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订立居民膳食指南,并广为宣传和教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而且都有各各的特点及针对性。我国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及200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将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提出一个科学营养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模式,指导城乡居民调整膳食结构,合理营养,全面摄入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改善国民营养状况。

中国营养学会正在起草《国民营养条例》,这部转管吃饭的《条例》,行文有一个突出特点,让专业营养知道走进国民生活,以改变膳食结构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借鉴国外最新的营养科学信息,培养我国国民的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0
膳食结构就是吃东西要按照营养金字塔,随着越往顶端去,就要吃的越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