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优势两方面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如题所述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 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 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还有请看 http://wiki.mbalib.com/wiki/%e7%8f%a0%e6%b1%9f%e4%b8%89%e8%a7%92%e6%b4%b2%e6%a8%a1%e5%bc%8f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1
苏泊尔、九阳等本来在珠三角发展的企业,为什么要布局长三角?有专家认为,基于地理位置、配套政策和劳动力方面的因素,长三角相对珠三角的优势正在逐渐凸现,国内的产业集群可能出现典型的“由南向北”迁移。珠三角企业外迁去年已显现苏泊尔并不是企业撤离珠三角的开始,关于珠三角企业大量关闭或外迁的传闻,去年已经蔓延。2008年3月,广东省外经贸厅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去年珠三角的外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其中90%以上是港台企业,外迁企业涉及的产品销售额为12.14亿元。据香港工业总会针对珠三角港商的一项调查,目前珠三角8万家港企中,约有37.3%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对于企业外迁的原因,深圳市官方曾对外迁企业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8%的企业表示“厂房租金贵”,53.3%的企业表示“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等高”,45.6%的企业认为“用地需求无法满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朱卫平认为,企业外迁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目前情况看,珠三角企业外迁才刚刚开始,不管从外迁企业的行业性质来看还是从企业外迁的形式来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外迁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企业,一类是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的企业。绝大部分外迁企业采取扩张性外迁的形式,即将生产加工环节外迁,把“根”继续留在珠三角,只有少部分企业选择“连根拔起”,进行整体外迁。长三角成为外迁企业的重要选择去年11月,浙江江山市政府与广东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广东雷士”计划在江山投资10亿元,实施气体放电整灯、T5直管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等项目,建立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电光源产业基地。在这之前,九阳把公司的生产基地从广东搬到了浙江。“近年以来,珠三角的浙商回流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的粤商北上长三角的趋势的确存在。”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剑锋认为,这样的产业和资金流动也是非常正常的。对于珠三角企业迁至长三角的现象,浙江和广东的经济专家、学者,不少都持“又一次产业由南向北转移”的观点,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认为,珠三角目前的产业转移,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港澳台地区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到珠三角的延续或再次转移,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为什么选择转移至长三角?“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潜力、人才的集聚以及消费市场等因素都更有优势,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徐剑锋说,长三角一带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校众多,各类专业人才聚集,文化氛围是广东不能相比的,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外贸企业开始回头寻找国内市场时,长三角的优势又得到充分体现,“江苏8000万人口,浙江5000万人口,上海1000万人口,而整个广东的人口只和江苏差不多,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的内贸市场更大,同时长三角地区对内陆市场的辐射面也比珠三角大。”徐剑锋的观点得到了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的认同,他以东莞与佛山两个城市做比较:今年上半年佛山经济增长12.2%,东莞只有0.6%。佛山的产业是内需型的,东莞则是外需型的。在防御风险方面,更加趋向内需的长三角无疑比珠三角具有一定的优势。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解释认为,在工作环境、劳动力素质方面,长三角都要优于珠三角,这也是企业迁移的原因之一。大规模企业迁移情况不会出现长三角的优势如此明显,那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大量的珠三角企业迁移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长三角经济研究专家胡宏伟认为,从产业结构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都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都是低端制造业的终端产品,一旦遇到国外反倾销,往往受害最深的就是广东和浙江。因此,两者都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需求,某些行业的迁移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转移不太可能发生,“如果要我给两个地区打分的话,长三角能打100分,珠三角起码也有80分。双方应该是各有优势,长三角在将来的发展上,略占上风。”胡宏伟说,作为中国经济两台重要的发动机,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宏观上几乎是同时启动的,只是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上有所差别,“珠三角的发展体现了中央资源的推动作用,而长三角特别是浙江地区,‘草根经济’的构架更加明显。”为什么说长三角有优势?胡宏伟认为,首先随着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崛起,在交通、运输方面长三角地区更能“南北逢源”;另外,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有关,这需要几百年的沉淀,长三角商业文明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清时期,这是珠三角无法比拟的;最后,随着上海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珠三角香港因素的优势会被逐渐抵消,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长三角更有优势。机械、化工、纺织、皮革皮鞋、食品饮料、IT产品(软件系统方面)双方共同大力发展的新产业:会展、中介、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电子电器、运动服饰、家电产品、通讯设备、IT产品(硬件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