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

如题所述

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 一、建立关系 心理诊断的第一步,也是心理咨询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建立融洽、和谐的咨询关系,是取得良好咨询效果的基础。为此,咨询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衣着要整洁、打扮要得体、仪态要大方、举止要端庄。切忌不修边幅或华丽花哨、浓妆艳抹。 2、见面时,咨询者应起身迎接、问候,表示欢迎、关心、愿意提供帮助,态度要热情友好、自然,以消除来访者首次见面的陌生感。 3、谈话正式开始前,可作简单自我介绍,对初次来询者,咨询人员还应扼要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与原则,特别要讲明尊重隐私的保密性原则,以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 4、咨询者主要用听来开始咨询过程,细心倾听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决定因素。咨询者要真诚、热情、尊重、理解、无条件地关注、接纳来访者。 二、了解问题心理诊断的第二步是通过来访者的自述,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这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来访者的背景资料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家庭情况:成员结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教育方式和态度、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及修养等;个性特征: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情况。了解基本情况有助于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于来访者的姓名,如果来访者实在不愿透露,咨询人员也不必追问,这样可使来访者彻底打消顾虑。第二,来访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来访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来访者的自述和必要的询问,了解来访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症状等,弄清他们当前究竟为什么问题所困扰,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问题的持续时间有多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弄清他本人对此有无明确的意识、有无强烈的求助愿望等。三、分析诊断分析诊断和了解问题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首先要弄清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是学习问题,是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还是青春期发育问题或恋爱问题。从程度上看,是正常人的情绪不安、心理失衡,还是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疾病等。这些都是分析诊断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心理诊断主要依据对来访者言行举止的观察,从来访者的主诉中获取有关心理状况的信息和资料,谈话时咨询人员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深究和询问,澄清事实掌握真实情况。需要时,还可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测验,以明确问题的性质与程度,加强心理诊断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咨询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阅历,加以分析,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严重程度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和诊断,进而考虑给予何种方式的指导和帮助。四、帮助指导在对来访者心情和处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分析自己问题的性质,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提供指导意见,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最后问题的解决要靠来访者自己的努力,通过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来恢复心理平衡。五、结束关系咨询若干次取得预期效果后,咨询活动可暂告结束,咨询员要渐渐退出自己的角色,引导来访者把在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新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需他人指点,亦能自行解决困难。咨询员可说一些期盼和祝福的话,并欢迎他们有问题时再来。咨询之后,如有可能,应进行追踪研究,观察咨询的长远效果,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这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心理咨询侧重于以当事人为导向,咨询师引导当事人,需要当事人自己用心去体验和参与到咨询当中去成长,心理咨询更侧重于在咨访关系建立后使用的咨询技术,:而心理护理侧重于医务人员的细致关心和保护,适当的梳理患者的情绪。这两种基本相通的情形为:首先都须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都须尊重当事人,植入信心.第三,观察当事人的情况,看当事人是否须要咨询师的介入,还是只需要心理护理.
第2个回答  2013-08-13
心理咨询的指导模式
指导模式是指咨询者对来访者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等人格特质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来访者的生活、学习、升学、就业等多方面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指导。�
指导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和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咨询者关注的是来访者已经形成的遗传素质、人格特质、行为习惯等因素对当前行为的影响,重视来访者的个体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质,所以咨询者应深入了解和挖掘来访者的个体素质,不能依据一种方法、一个模式,而应区别对待,以提高咨询效果。重视咨询者指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咨询者试图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帮助来访者思考问题,做出决定,咨询者应该让来访者知道如何做出决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及这样的决定对来访者本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咨询者还应帮助来访者学会如何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学会自己做出决定。指导模式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获得他们必须自己解决问题与做出决定的意识与技能。咨询者还应该关注当前社会变化的一些信息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以便为来访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心理咨询过程是一种特定的双向交往活动,咨询者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咨询者的指导功能不能忽略。
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指咨询者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来访者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矛盾进行咨询,以妥善解决其心理矛盾,促使其发展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精力和智慧的发展在儿童期、青年期是稳步成长的,到中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其实这种观点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易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个体应该看到自己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能力是不断增强的。咨询者应帮助来访者学会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保持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成长。个体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需要解决,所以咨询者不仅要关注来访者当前时期任务的解决,帮助他们排除障碍,还要关注来访者下一时期发展任务的准备,对发展障碍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咨询者在关注来访者个人的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的变化,因为社会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等都在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人们重视评价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所以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现实地评价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当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只是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解决任务的根本动力仍在于个体本身的自我力量的作用。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来访者的潜在能力,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比较和谐的与人相处,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逐步地完善自我。
最近,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巴塞基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构造——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非理性认识指个体以原有认识结构去解释与之矛盾的客观现实时所遇到的心理冲突,非理性认识常是无意识的。分化与整合是指个体摆脱非理性认识,重建认识结构,最后实现人与环境统一的手段。巴塞基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访者认清其认识结构中的不平衡因素及其表现形式,通过积极的分析来实现对原有认识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人的认识结构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个新认识结构的建立都是对其原有认识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模式注重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个性及其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人的心理冲突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即冲突推动着发展,发展孕育着冲突。
心理咨询的社会影响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是指咨询者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的原理对来访者进行咨询,注意来访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社会文化和性别差异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影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人的行动就是“主我”和“客我”交互作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的主观意义,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解释过程。
社会影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从社会因素方面探讨有效咨询的条件和途径。咨询者要重视社会文化和个体社会化对来访者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尤其是童年期,家庭及其主要成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化和一般的精神健康与心理教育。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学校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同时学校也是社会的雏型,这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塑造合乎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是最大的。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认同感。所以应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咨询过程的影响,利用其对来访者的积极影响,尽可能避免消极因素对咨询过程的干扰。另外,家庭、学校和社会还要密切配合咨询者的工作,切实帮助来访者巩固咨询效果,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社会影响模式是当前咨询过程中最富有影响的理论模式之一”。
心理咨询的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是指咨询者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影响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来调动其积极性,帮助来访者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改善或消除病理状态,促进来访者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
治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把咨询、访关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医患关系,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咨询者依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以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为基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作用以及对梦和失误等的解释,找出压抑在来访者无意识中的矛盾冲突,让他们进入到病人的意识中加以解决和消除,这样就可以使来访者的精神疾患得到治疗,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他的人格结构,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强调的是学习的意义,认为不正常的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以矫正。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咨询者应对来访者采取同情、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以便发挥来访者个人的潜能。
现代的心理治疗多采用几种治疗方法综合运用的策略。因为单一的理论往往有缺陷,不能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全面的说明,所以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特点采用各派理论,取长补短。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 1、言语: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礼貌、诚恳自然、友好交谈,可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情况。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行动: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镇定、认真,从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3、神情: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时刻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4、态度: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上述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对病人的心情有直接的影响。 二、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 家属亲友的言语举止常直接影响着病人,其良好情绪能给病人以安慰和支持;而其不良情绪则对病人是一个恶性刺激。护理人员应对家属亲友进行保护性医疗的宣传使之懂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病人,影响治疗,故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保持沉着、冷静,切不可行露于色,而宜于和颜悦色地给病人以安慰、鼓励。 三、加强护理宣教 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病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护理人员除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态去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外,还应加强护理宣教。 四、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环境对病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 五、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 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其生活制度,可以加速病人对医院环境的适应。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即可消除因肌肉紧张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又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的娱乐、阅读等也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六、合理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在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心理护理的方法主要是指心理治疗中的支持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和环境调整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