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却能够得到善终,郭子仪做了什么,躲过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郭子仪做了哪些事消除帝王戒心?

其实当皇上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臣子功高盖主把他的手伸到朝廷里面控制很大部分的权力。这样的臣子一般都不会有很好的下场了。但是郭子仪他建立了很大的军功,威望还是名声也很高,但是他却得到了一个善终,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内敛的姿态去效力。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很著名的词语叫做安史之乱,郭子仪当时是担任朔方节度使,而且他在平反叛徒的战乱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所以他是被当时后的君主赐予的免死金牌,被赐予免死金牌一般都很大的功劳,郭子仪的画像更是被挂在了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之中,被君主封为汾阳郡王。

可以说郭子毅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人生巅峰了,因为他的画像被挂了起来,还有一个免死金牌,还被赐予了汾阳郡王的名号。但是唐肃宗也害怕他手里面握着重兵会判断推翻他的统治。他一直都很低调内敛。收好自己的锋芒,只要君主一声号召,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身边。


即使有一段时间君主是受了宦官的一些谗言,郭子仪被剥夺了兵权。但是在胡人叛将再次进入皇宫的时候,郭子仪是再次被重用的,并且被授予了很多职务,但是他后来辞去了很多官爵,只留下了招抚观察使这一个职位。为了不让他起兵叛变,唐代宗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那么在现在来看郭子仪是和唐代宗作为的亲家。我觉得因为郭子仪时刻收敛自己,所以他才能够得到一个善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1
你好,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暖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
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第2个回答  2019-10-03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历史的一般规律。功高震主者,有很大概率被当权者处死,不得善终。汉有韩信,南朝有檀道济,明朝有蓝玉,清朝有年羹尧。然而有一位“功盖天下”的大将,却没有遭遇“鸟尽弓藏”的厄运,他就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

最难得的是,郭子仪的一生,不但“富贵寿考”四字俱全,死后在唐、宋、明、清等朝都得配享历代帝王庙,真个是:生前福厚,身后尊荣。那他靠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 “诚”。

在长安,朝廷为郭子仪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汾阳王府,此府富丽堂皇、曲径通幽,豪华程度仅次于皇宫。然而郭子仪却对侍从们下令:“以后我们家大门永远不许关,如果谁想进来参观,就让他们进来。”就这样,汾阳王府每天门户大开,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走卒贩夫,都能进入王府看热闹。

一天,郭子仪下属来汾阳王府述职,他径直进入王府的内府,一路上没有任何人阻拦。下属看到郭子仪时,发现这位王爷正拿着脸盆,侍候他的妻子和女儿洗脸,如同一个奴仆。即使看到下属,郭子仪也没有放下脸盆。下属出府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给自己的同事听。最终一传十、十传百,郭子仪内府的情况成为长安市民们共同的笑料。

郭子仪的儿子们对父亲不关府门的命令十分不解,于是纷纷来询问他原因,郭子仪回答:“我这么做是为了避祸啊!我大开府门,就是为了证明咱们没有任何秘密。若我关闭大门,必然有小人诬陷咱们图谋不轨,到时候咱们家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说白了,郭子仪对朝廷就是示之以诚,显示自己对朝廷没有任何异心。

京剧中有一出著名剧目《打金枝》,正是改编自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暴躁驸马碰上刁蛮公主,二人时常争吵。一次争吵,郭暧口不择言,说道:“你不就是仗着你爹是皇帝吗?我爹都不屑于那个位置!”公主气得跑回娘家去告状。唐代宗竟如此安抚女儿:“这事你不了解,女婿说的都是大实话,要是他爹真想当皇帝,哪还有咱们李家的天下?

”郭子仪闻听此事,大惊失色,把儿子五花大绑,带进宫中请罪。没想到唐代宗反倒心平气和地劝起了郭子仪:“小夫妻吵架,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装聋作哑,不能太当真的。”但唯独只有面对一人时,他必须要“矫揉造作”一下,这人便是唐朝奸相——卢杞。他平时会见宾客,妻妾不离左右,可是一旦卢杞来探望,他就不让妻妾露面。

有人问其何故,他说:“卢杞相貌丑陋而心机险诈,妇人辈见到他必然会取笑。他日卢杞得志,我们全族都将不得幸免!”由于郭子仪从来对卢杞以礼相待,所以卢杞从来不陷害郭家人,郭氏一族犯了罪,卢杞还会包庇。

他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充当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护神、擎天柱,史称“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为官数十载,郭子仪用他的胸怀和智慧,规避了许多无谓的纷争和灾祸,最终以85岁高龄去世。
第3个回答  2019-10-03
因为郭子仪这个人非常的聪明,很机智懂得进退,虽然他功高盖主,但是他是驸马,对当时的帝王也是没有任何威胁的所以才能善终。
第4个回答  2019-10-01
他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才能在官场游刃有余!
相似回答